⑤讓孩子複述卡通片中有趣的情節和場麵。
卡通片是小孩子的最愛,在一群小夥伴中,他有一種表現自己的欲望,通過說出卡通片中的一些內容來表現自己。父母千萬不要阻止孩子的這種交流。這種交流可大大促進孩子語言表達力的提高。即使沒有別的小夥伴,父母也可以激發孩子的這種表現欲望。
例如可以說:“沙沙,昨天的卡通片,媽媽沒看,你能告訴我裏麵有什麼嗎?”
⑥在遊戲中練習說話。
孩子是玩大的,在遊戲中,他有說不完的話,常常會自言自語。有些父母很討厭孩子的這種習慣,往往壓抑他這種要表達的願望。其實這是不明智的,孩子不怕他開口,就怕不開口。不開口的,沉靜的小孩需要更多的關懷,開導和鼓勵,讓他開口表達自己的願望。與孩子在一起時要鼓勵他開口,當然也要注意,不要讓孩子養成簡單重複、囉嗦、詞不達意的隨意性毛病。
例如,在玩“紅綠燈”遊戲中,鼓勵孩子模仿交警叔叔指揮交通,向他講解紅綠燈的作用,車輛、行人應遵守的交通規則。遊戲不僅可以讓幼兒學習各種角色的優良行為,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細致耐心、大膽表現的精神,這對於他的語言發展極為有利。
⑦教孩子讀詩。
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保存、流傳著大量優秀的詩歌。讀詩、背詩是中國古代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詩的特性,對於培養孩子的說話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有突出的效果。柴可夫斯基曾說過,“母親和嬰兒說話的頻率,最接近詩的節奏”。
當然要選擇與孩子年齡相當的作品,使其能被理解,否則容易使孩子厭煩,防礙他以後對詩的愛好。因此,應先選擇最淺顯的詩讓他背,循序漸進。例如,唐代駱賓王的《詠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周朝隱巒的《逢老人》:“路逢一老人,兩鬢如白雪。一裏二裏行,四回五回歇。”這些詩不但形象鮮明,而且生活化,容易被小孩讀懂。隨著孩子理解力的提高,可以向他介紹更多的情景交融的好詩。
⑧改善對話方法,多用提問方式。
多向孩子提問,對其語言發展有很大促進,提問不僅僅用於問答訓練,它還有許多別的用途。
父母可以控製談話的主題,特別是當孩子和您強起來的時候,可以使孩子的思路轉到您想要和他交流的方麵來。比如孩子在講故事,說了一個“從前呢”,就說不下去了,父母可以用提問來誘導孩子,“從前有個什麼呢?”“從前有個英雄,叫武鬆。”……“武鬆幹什麼呢?”“武鬆打老虎。”這樣,故事就可以講下去了。
用問句代替其他句式來表達同一種意思效果會更好。比如,下命令式的“睡覺去!”就不如“睡覺就有精神啦,是不是?”、“現在是不是睡覺的時候啦?”等表達方式效果好。多用商量語氣,可以培養您和孩子之間的親密感情,也會讓孩子更自信。
用提問創造場景,訓練孩子的想像力。比如指著一輛黑色的車子問:“這輛車子是紅色的嗎?”孩子回答這個問題,要讓他思路轉一個彎,先對車作一個判斷。父母可用提問來創造聯想的無限場景。“如果天上的月亮掉下來了,會怎麼樣?”“如果走路用手不用腳,是不是很好玩?”不斷提高問話的複雜性,能保持孩子回答問題的興趣,其智力的發展當然不在話下。
還可以就同一個問題變著花樣問。比如,希望孩子睡覺,可以采用多種問話方式,“沙沙睡覺好嗎?”、“沙沙乖,馬上睡覺,是嗎?”、“沙沙一向睡得快,是不是?”等等。每次用一些變化的格式,讓孩子體會豐富的語言表達形式,傳授語言表達的技巧,一舉多得。
讀:讀書多的孩子智商高
王乃慶是迄今為止台灣地區智商最高的兒童。他3歲便能讀報,8歲時已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在天文、物理等自然科學方麵更顯得超群。眾多媒體廣泛報道過他的事跡。
王乃慶的父母其實是擺地攤、開餐館的普通人,但為什麼會培養出這麼聰明的孩子呢?他們的答案是:讓孩子自己讀書。孩子提一個問題,就幫他買一本書,讓他自己去找答案。
寶寶認字:從人口手開始
寶寶不是天生就會讀書的,讀書先得從認字開始。怎麼教寶寶認字呢?
當孩子滿六個月時,父母可在他的房間四壁大約一米高的地方貼上厚厚的白紙,白紙上貼上用紅紙剪下的文字和數字。在白紙的另一塊地方,有秩序地貼上簡單的字,如:人、口、手、門、天等等。在另一處並列貼上從1到10的十行數字。因為嬰兒的聽覺比視覺發達,父母應該經常指著這些字或數字大聲念給孩子聽。
以後為了喚起寶寶識字的興趣,家長可以買來很多兒童書和畫冊,非常有趣地講給他聽,用一些鼓勵性的話語來激發他幼小的心靈,像“如果你能認字,這些書你都能明白”之類的話語。有時,你還可以幹脆就不講給他聽,故意對他說:“這個畫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現在很忙,沒有工夫給你講。”這樣一來,反而會激發和喚起孩子一定要識字的想法和心願。待到他有了這種強烈的識字欲望以後,你再開始教他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