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開發智力必須從早期全麵抓起(2)(3 / 3)

家長還可以製作小卡片,在上麵畫上憨態可掬的小動物、房子、樹木等,在畫麵下標出漢字。你可以把這些卡片貼在餐廳、廚房、客廳和寶寶臥室的牆壁上,讓他可以常常看到,以加深印象。家長還可以利用這些卡片和孩子一起做遊戲、編故事。每次出外散步,一旦看到什麼,馬車、教堂、河流等,就要孩子說出該怎麼念,怎麼寫。

學會認字以後,就應該教他如何讀書了。王乃慶父母這方麵很成功,下麵是他們的經驗,讀來很有啟發:

從心理學角度看,當你提出問題時,你一定很想知道答案,而我突然買一本書擺在你麵前,你當然會迫不及待地把這本書看完。看完之後,你所獲得的就真正是“事半功倍”了!而且永遠會印在腦子裏,永遠是最正確的答案。

因此,在兒童時期王乃慶就已經有三書櫃的書了。書的種類應有盡有,但仍以天文、自然科學方麵為最多,這些書是他從識字開始,不斷地購買、累積起來的。

大約在3歲8個月左右,王乃慶突然能看報紙;4歲左右,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常用中國字都會認了。

由於書櫃中書的累積過程和王乃慶求知的過程有著極密切的關聯,所以從他書籍難易層次的分類,可以看出求知過程的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圖書、漫畫表達方式的讀物,以圖解科學文庫、東方少年科學叢書、自然科學園地等為代表,是他三四歲時知識的來源。

第二階段:有現代科學、宇宙的時代、中華兒童百科叢書等圖文並重的讀物,這是他四五歲時的知識寶庫。可以看出書的內容和層次都較第一階段為廣、為深了。

第三階段:電子的故事、愛因斯坦以及牛頓的故事雜誌的訂閱,已使他進入類似成人求知的模式了,此時約在六歲以後。

這三個階段的跳躍,比一般兒童快得多,所以在買書的過程中,曾經發生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王乃慶買書的習慣是:由他自己選書,我們付錢。

有一次,我們逛市場時,看到一套三本很不錯的《植物生態》,我和他媽媽覺得這套書不論印刷、字體和內容都很精美、充實,就幫他買了下來。誰曉得帶回家後,竟被他束之高閣,看也不看。

我們重視的是他對知識自然地喜愛,主動地接受,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自此以後,選書都尊重他的意見,不再自作主張買一些我們認為不錯、他卻沒有興趣的東西。

在他六歲以前,我們最常去的書店就是東方出版社。每次到那邊,他就往二樓自然科學叢書類跑去,一會兒拿了幾本書放在櫃台上說:“阿姨,我要買這些書,我媽媽付錢!”

因此,東方出版社的阿姨們都對他很有印象,叫他“小博士”或“小天才”。一直到6歲多一點時,有一次他去東方,阿姨們開玩笑地說:“王乃慶,怎麼辦?我們東方已經沒有你可以看的書了。”

那時他的求知已進入第三階段,東方出版社的兒童讀物的確已經很難再滿足他的求知領域了,因此我們另尋書源,找到了商務印書館。商務印書館是專賣大專用書及專門學科叢書的。

讀書,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對故事的興趣是天生的、本能的,由於這個興趣,他就特別渴望通過閱讀,自己去了解故事。因此可以說,讀書,其實也是孩子的天性。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為什麼會有許多孩子不愛讀書呢?

這正是父母們在扼殺、壓製孩子的讀書興趣。有許多父母對孩子的閱讀進行過多的幹擾。比如,當孩子獨立意識逐漸增強時,他們會希望自主、自由地讀書,如果父母總是說“你怎麼還沒讀完那本書”之類的話,會激發孩子的逆反心理,進而厭惡書本。

培養孩子對書的興趣,可以有許多辦法:

經常為孩子買書。把書當作禮物或獎品送給他們。你可以把書藏起來,對孩子說:“今天是你的生日,爸爸媽媽買了一件禮物給你,你自己找找看!”

每一本新書對孩子而言都是一種新鮮的刺激、一個未知的世界,都能激起他們閱讀的興趣。即使家裏已經有了相當數量的藏書,依然需要不斷更新和增加。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一個月之中,家中的藏書連一本也沒有增加的話,那我就認為這是一個令人不安的現象。”

中國當代小作家李梅笑的父親從小就不斷給女兒買書。到後來,隻要父親一回來,小梅笑便迎上去問:“買了什麼好書嗎?”小梅笑的父親以不斷出現的新書激發了女兒的文學興趣,造就了一個小作家。

帶孩子去書店、書市,使買書、藏書成為家庭生活重要的一部分。這些地方是讓孩子最直觀地感受“書的魅力”的地方。你可以把每個月的某一個休息日定為“購書節”,全家人一起去書市、書店買書。

鼓勵孩子用零花錢買書;指導孩子利用自己的讀物建一個“小小圖書館”,為孩子刻一個圖章,在他所有的書上蓋上印章;指導孩子列一份藏書目錄。

帶孩子去圖書館,尤其是兒童閱覽室。讓孩子從小養成使用圖書館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