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開發智力必須從早期全麵抓起(1)(3 / 3)

我後來仔細想了想,由於母親不適當的教育方式,在不自覺中讓我學會了一種多餘的、完全沒有用的語言,這就是那些半截子的話:把蘋果叫果果,把汽車叫輪輪。雖然在小時候它們很形象地讓我記住,可是現在完全沒有用,因為那些根本就不是正確的語言。朋友們經常嘲笑我,說我的發音很怪,就是這些不完整語言帶來的惡果。

這位朋友說得非常正確。因為那些不完整的語言就像病毒一樣占有孩子大腦的空間並在那裏作怪,表麵上似乎有利於孩子理解周圍的事物,實際上卻在破壞孩子的語言感覺。

其實,對一歲的嬰兒教拚音是很容易的事,沒有任何理由一定要教孩子不完整的話。小孩子吸收知識的能力很強,一旦他們接受了就記得特別牢。所以做父母的應該從小就給他們灌輸正確而有用的東西,那些錯誤的知識隻會對他們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就像那位朋友的母親一樣,很多父母在教孩子說話的時候都會對孩子說一些不完整的話。這麼做是不明智的。為什麼一定要教給孩子將來注定要花工夫改掉的錯誤知識呢?從一開始就教他們正確的語言不是更好嗎?

在我們周圍,我們常常聽到那些可愛的孩子說出錯誤的語言:他們把一隻貓叫“喵喵”,把一隻狗叫“汪汪”。不難想像,這些語言在他們長大之後是完全用不著的,但在他們幼年寶貴的生命之中,完全被這種錯誤的語言所包圍。如果把這些浪費掉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學習標準而規範的語言,他們所能學到的東西不是更多更好嗎?

說:語言是聰明的第一表現

德國心理學家威特小時候,他父親著重對他進行語言教育。當他剛會辨認物體時,他父親就教他說話;在他能聽懂話時,就天天給他講故事,帶他觀察家鄉的地形,畫家鄉地圖,讓他講自己的見聞,六歲時教他學外語,結果他九歲時就能懂五國語言,最後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語言的。”的確,研究表明,智力的發展是由語言的發展表現出來的,也就是說,語言發展是鑒別智力發展的重要標誌。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語言是聰明的第一表現。

寶寶越早開口越好

語言是人的一種特殊的需要和特征。幼兒需要說話,他迫切希望告訴人們,那是什麼,某人在幹什麼,怎麼樣……這既是自然的生理需要,也是社會性的精神需要。進行語言教育正是為了滿足幼兒的這種需要,為其身心健康發展準備條件。如果幼兒的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那他的心理會發生變態,作為“人”的一切特性都將難以展現。

孩子呱呱墜地不久就產生了與父母交往的需要,父母滿足了孩子的交往需要就會激發孩子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剛出生的嬰兒雖然還不會用語言進行交流,但父母可以通過非語言形式與孩子進行交往。

例如,父母在與孩子的接觸和撫愛中,用自己的身體接觸孩子,能把愛和關心傳送給孩子,孩子也能從父母的觸摸、體溫、氣味和麵部表情中,獲得安全感和愉悅感。你向孩子微笑,他也用笑來回答你。

這些行為,就是孩子在能說話之前與成人進行的非語言交往。這種交往越多,孩子就越想說話。所以這些非語言形式的交往對激發孩子學習語言的積極性極為重要。

研究表明,缺乏早期交往經驗的孩子,他的語言發展速度會減慢。經常躺在搖籃中哭叫而無人理睬的小孩,他的交往需要得不到滿足,久而久之他會失去交往的興趣和信心,對智力發展極為不利。

孩子學習語言,主要通過模仿和練習。父母的語言是孩子最初的模仿物,要提高孩子的語言水平,父母的語言修養是一大關鍵。父母的語言要做到發音正確,吐字清晰,語言規範、簡練、完整、淺顯、生動、易懂、有趣,說話態度親切、柔和。

在孩子心理發展過程中,幼兒期是口頭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3歲的幼兒可掌握800~1000個詞,6歲的兒童可掌握3000~4000個詞。以後隨年齡的增長掌握的詞彙不斷增加。有些父母隻重視孩子的智力、學習成績,往往忽視了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

如何培養孩子的口頭表達能力,父母可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1)2~3歲是孩子學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父母應利用各種機會與孩子對話,鼓勵孩子多講話。

(2)3~6歲是語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這時孩子的語言逐漸變得豐富,父母與孩子交流時宜用規範語言,而且發音要準確,吐字要清楚,語句要連貫。

(3)上小學孩子的父母要督促其多閱讀課文,讀完後再讓孩子複述,這樣可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4)父母要引導孩子多聽廣播、聽故事、讀課外書,擴展他們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