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開發智力必須從早期全麵抓起(1)(2 / 3)

年輕的父母可以從以下幾方麵來訓練自己的寶寶:

聽語識物的訓練。先教孩子認識自己,訓練聽語指示自己的五官和身體各部位,再認識身邊的親人,進而認識日常生活用品及家養小動物。孩子在一歲半左右基本能聽懂大人對他們講的話,並能按照大人的指示做各種“故事”和“遊戲”。這一時期的動作不再是機械的模仿,已開始受情感和意識的支配了。他們已認識了周圍許多事物,會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意願和要求。

引起嬰兒對聲音的反應。成人親切、愛撫的言語使嬰兒情緒愉快,能引起他的聽覺和視覺的集中。對三至四個月的嬰兒,可從不同的方向喊他,激勵他轉向呼喚他的方向,鼓勵他在聽到聲音後,用眼睛尋找發出聲音的成人。

鼓勵嬰兒學著發音。為使嬰兒逐漸理解一定的言語,成人要經常與他親切地談話,講話要簡短,並對一些詞彙加重語調,有時可稍作停頓,讓嬰兒模仿。要鼓勵六個月以後的嬰兒學著發音,為語言發展做好準備。

用語言指導嬰幼兒的行動。在日常生活中,成人要盡量用語言指導孩子的行動,吃飯時可把食物名稱和有關動作告訴幼兒,如“拿住饅頭”、“扶好碗”等,幫助孩子認識有關事物,並理解有關的詞彙。還應結合環境和當時的動作說有關的話,當孩子穿衣服、洗手或準備睡覺時,成人要用語言要求孩子配合成人的動作,如“抬起手來穿袖子”,“伸出手來洗洗”,“躺下”,“坐起來”等。

鼓勵孩子主動說出一些簡單的單詞。成人與剛滿一周歲的孩子談話時,應選擇他能理解的、能引起他注意的詞句。說話要簡短、緩慢、清楚、便於理解,還要鼓勵他主動說出一些簡單的單詞。當他用手勢呼喚成人時,成人應從其手勢、麵部表情與聲音中,了解他的要求,然後成人可用語言幫助他說明願望,如“你是想吃餅幹嗎?”並教他說:“我吃餅幹。”在這種情況下,他就學會了“餅幹”這個詞。以後,孩子便能逐漸學會模仿成人,提出自己的要求。孩子一歲以後在成人鼓舞下,會開始主動說話。一歲零兩三個月時,在歡樂或驚訝的情況下,能說出一些相應的單詞。此外還要引導孩子與成人和小朋友進行語言交往,以促進其語言發展。

培養嬰幼兒注意觀察和認識周圍事物。六七個月的嬰兒對周圍環境的興趣大大增加,一切有生命的或能活動的東西,如貓、汽車等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對色彩鮮豔、發出響聲的東西以及接近他的成人和小朋友都感興趣。成人應當創造條件,擴大他對周圍事物的認識。當幼兒會說話以後,可以讓他看圖說話,說兒歌,唱短小的歌曲,玩奇妙的口袋,用積木搭房子,用洋娃娃或小動物等玩具做各種遊戲。進行以上活動時,要配合語言講解,同時要注意調動他的積極性,促進其主動性語言的發展。

不要講兒語或重疊語

父母在跟小孩講話時一定不要用兒語,不講重疊語,一定要把主語、謂語講清楚,不要像很多媽媽那樣常對孩子講:“這是車車”、“我們出去玩玩”、“狗狗好可愛”、“抱抱”、“尿尿”……

父母應該直接使用大人語言如“公共汽車”、“這是推土機”、“這是出租車”、“它叫伯美狗”……隻要父母曉得,就一定要告訴孩子正確的名字,而不可使用含糊籠統的重疊語。

為什麼不可使用重疊語呢?因為小孩學語言時都是模仿大人的口氣和聲調。小孩幾個月大就會模仿大人的嘴形、聲調,而且模仿能力相當強!

既然我們知道小孩會模仿,為什麼我們不用“正確的語言”讓他模仿,而要用兒語或重疊語讓他模仿呢?

或許有人認為兒語、重疊語學起來容易,也學得快些。好吧!就算兒語、重疊語學得快些,那又有什麼用呢?等他到了一歲多、兩歲多或者更大一點,他會清楚地講話了,他必須把那些重疊語拋棄,重新再學習一次。以“車車”為例,以前一視同仁的“車車”,現在突然間有了“公共汽車”、“自行車”、“機車”、“推土機”、“出租車”、“貨車”……等等的區分,他必須再重新學習起,以前所學的完全無效了!請問:這算是學得快嗎?

所以我們帶孩子,從小就應該這樣,不管他懂不懂,我們一定要講正確的語言,不講兒語。

現在有很多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他們發音不準,語法也不對,這大概就是他們在幼年時代所受不良教育帶來的惡果。

有一位朋友,是位心理學博士,他時常就陷入這種發音不正確的苦惱之中。由於自己是搞心理研究的,他非常清楚問題的症結在哪裏。他分析了自己發音不準確的原因:

在我很小的時候,我母親開始教我說話,或許是她以為我聽不懂完整的語言,所以就沒有從一開始就教我標準的語言。每當她要我看一件東西的時候,她不會說:“請看一看這個東西。”而隻是含糊地暗示我:“看看,看看,小玩玩……”其實她的意思是叫我看那小小玩具,但她並沒有明確地教我玩具這個詞。到我稍長大之後,我一直把玩具叫做“玩玩”,以至於在小朋友麵前出洋相。那時,我不知接受了多少這樣的詞,什麼“果果”、“輪輪”、“翻翻”……後來,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時間和精神去改正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