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以前資助的錢財或者是接濟的錢財,一時之間全都變成了借貸的債務,也全都成為了需要償還的。當然也有一些人抹不開這個臉麵,索性直接斷了和那教書先生的來往,以前投入的那些錢財也都不要了。不過這樣的人終究是少數,大部分的人還是千方百計的上門討要債務。
就這樣,本來那教書先生日子就過的比較緊湊,以前有人接濟和資助還能夠勉強過活,可現在不但沒了接濟與資助,更是連以前收的錢都要還回去,這還怎麼過?
好在那些討債的人也知道把人逼死了他們一兩銀子都要不回來,所以經過商討之後便和那教書先生達成了慢慢還債的約定。雙方達成欠債契約,而那教書先生則在規定的時間內慢慢償還這些債務。
就這樣,本來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渴望著有一天功成名就的秀才不得不走上了一條賺錢養家、拚搏還債的艱苦之路。不過做了幾十年的讀書人,他除了會些書本知識之外,沒有任何的賺錢能力。髒活累活,不想幹也沒那個體力幹。給那些當官的當個幕僚,他又沒有那個能力。想了半天,他發現自己除了能夠做個教書先生之外什麼都幹不了。
就這樣,曾經的秀才慢慢的走向了向教書先生轉變的道路。不過這一條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因為時代已經不同了。就和科舉變得落伍了一樣,像他這樣的秀才也一樣落伍了,開始變得不吃香了。
如果是以前,一個秀才要是願意放下身段去當一個教書先生,那指不定鄱陽城內多少的大家族都會去搶著請他來給族中子弟教書。放在以前,秀才、舉人之類的讀書人很少會去做沒什麼前途的教書先生。舉人就不用說了,在封建社會舉人地位已經很高了,縱然沒能做成官,可靠著舉人的光環以及特權,依舊可以自己置辦下諾達的家業,日子也一樣過得有滋有潤的,而在這種情況之下舉人自然也不會落魄到需要去當教書先生度日的地步。
也就是秀才,沒有做官的可能再加上秀才也沒什麼特權,所以一旦科舉一直不中,而家中又生活困難的話,有時候也不得不放下麵子自謀生路。而讀書人一輩子不事生產,除了會教個書之外一般其他的也幹不了。所以如果有秀才想要找份可以糊口的工作,他們多半會選擇當教書先生。
不過終究科舉的誘惑太大了,很多人即便是硬撐也會堅持下去,除非是迫不得已了沒人會去當教書先生。而且即便是當了教書先生,大部分的人也會去官辦或者比較有名的學堂當教書先生,而很少去那些大家族之中。在學堂當教書先生至少還可以桃李滿天下,可給有錢人當教書先生,那算什麼?奴顏婢膝,好沒麵子的好不好。
除非是找那些沒有一點功名的讀書人,否則就算是有錢人家想找個秀才當自家的教書先生那也是千難萬難的。當然,也不是沒有特例,如果是那些當世有名的大家族找教書先生,相信還是會有些秀才熱情向往的。不過這樣的大家族全國也才有多少家?而且那些秀才去了估計也是衝著走捷徑去的,不會是老實去教書的。
所以放在以前如果一個秀才願意放下麵子去當教書先生,肯定會十分的搶手。而如果他再願意去給人當私塾,那恐怕就更加搶手了,相信會有很多大家族、有錢人家花大價錢請他前去的。
隻不過那畢竟是以前了,隨著科舉製度的取消,傳統讀書人的地位也一落千丈。特別是沒了科舉之後,傳統的四書五經也沒了學習的必要,在這種情況之下還有誰願意花大價錢請人去教授族中子弟學習四書五經。這些東西即便是學會了又有什麼用?不讓科考了,那花費大力氣學習四書五經也是白白浪費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