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總把孩子帶在身邊,形影不離,使孩子形成一種強烈的依賴心理和被保護意識。當孩子逐漸長大時,保護的慣性照樣持續,沒能根據孩子的能力適當地讓孩子去探索嚐試,結果是孩子離開大人就害怕。
2.孩子有心理陰影
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做某些事,就用一些迷信思想來嚇唬孩子,比如說用類似“你要再去玩水的話,水怪就會把你抓走”之類的言辭來嚇唬孩子。另外,有些孩子可能無意中通過某些媒介接觸到了一些孩子心理無法承受的內容,或者是聽了某個嚇人的故事,以及生活中的某些偶發事件,比如著火等。這些經曆都有可能在孩子心理上留下可陰影,造成孩子膽小的性格。
3.孩子交際能力差
有位家長講到自己的孩子平常英語成績很好,在家裏英語說得也不錯。升學的時候所報考的學校有英語麵試,但因為孩子怕見生人,不敢開口,最後落榜了。
的確,有很多孩子除了父母及其他的長輩,很少見生人,結果造成了交往能力的萎縮,怕在眾人麵前講話。當孩子連與同齡孩子交往的勇氣都缺乏的時候,隻會在封閉的世界裏加重自己的膽怯心理。
決定孩子膽量和性格的因素有先天的氣質,也有後天的培養。但後天的培養可以起主導的作用。家長應對孩子膽小問題有清楚的認識,包括造成孩子膽小的原因,膽小的主要表現等。家長應樹立轉變孩子膽小的信心,認真設計具體措施,而不是簡單的說教。另外,家長要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及時轉變自己的教育行為。
當孩子處在父母保護之下的時候,膽小所隱含的危機可能並不明顯。但家長不能永遠充當“庇護傘”的角色,從孩子走出家門的那一刻起,風霜雨雪隨時都有可能對孩子構成威脅。而勇氣則是孩子可以使用的第一件武器,如果它是一把鏽跡斑斑的劍的話,恐怕孩子難以應對艱難。
家長應幫助、指導孩子克服膽小的毛病,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1.鼓勵孩子說出自己的不同想法
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本身就是一種勇氣的體現,家長可以刻意地創造一些機會,讓孩子來提出自己不同的意見。比如孩子在合理的時間內看動畫片,爸爸要求孩子去寫作業,以此來激發提出自己的“抗議”。另外還可以通過玩“找錯誤”的遊戲來鍛煉:媽媽來提問,爸爸來回答問題,然後讓孩子從爸爸的答案中挑毛病,並指出為什麼爸爸的答案是錯誤的,為什麼自己的是對的。這樣可以使在輕鬆的氛圍中鍛煉自己的膽量。一開始也可以是最親近,慢慢地當孩子熟悉這種遊戲之後,可以讓孩子與不同的人玩,這樣一來還有助於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2.鍛煉孩子在人多的場合下大聲說話
家長可在家庭內部搞一些小的聯歡活動,從讓孩子表演節目開始鍛煉孩子。家長可以慢慢地多邀請一些人,比如其他的小朋友、自己的同事等等,讓孩子的心理逐步擺脫麵對生人的恐慌感。此外,鼓勵孩子多參加學校的一些演講比賽,多參加集體活動等都可以使孩子的膽量得到鍛煉。
3.當孩子遇到挫折時,讓他學會自己去處理
生活態度不同的人對待挫折也有著截然不同的理解。有的人稍微遇到點挫折就會感覺到十分絕望,而有的人則能清醒地認識到每一次經曆挫折的過程都是曆練自己的過程。當一個人從逆境中掙脫出來的時候,各方麵的能力都會有很大的提高,包括膽識。
因此,當孩子遇到挫折向你求助的時候,明確地告訴孩子讓他自己去處理。並告訴孩子並不是家長不愛他,而是要自己去體會、去成長。
當孩子能自如地應對挫折的時候,他就會由把複雜的事情變成簡單的能力,就會有足夠的空間承載生活的機遇。如此一來,與人交往、大膽嚐試對他來說也就不是什麼難事了。
第7節正確對待孩子的叛逆心理
父母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