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強大的精神壓力來自於自己,難於擺脫,告訴孩子,可以請老師、同學、知心朋友幫助。自己找他們訴訴衷腸,讓他們給以安慰、開導,這樣做後,往往可以減輕精神壓力。常言道:“當事者迷”,在許多情況下自己陷進去,不能自拔,需要別人提醒、開導、拉一把,許多時候,自己的認識是片麵的、偏激的、模糊的,別人一點就豁然開朗,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時盡管不能徹底解決問題,但心中的疙瘩會小一些,精神上也會舒服一些。讓孩子淋漓盡致地說出自己的委屈、憂愁、牢騷和怨恨,使其達到心理平衡,這對他們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處。
父母要讓孩子有足夠的休息和娛樂時間。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夠的睡眠,休息不好,就會感到身心疲勞,無法集中精力學習,就會讓孩子感到緊張,帶來壓力。娛樂是化解孩子壓力的較好途徑,與孩子一起做遊戲,使孩子沉浸在快樂的事情之中,壓力就會被拋到九霄雲外了。如果帶上你的孩子走進在大自然,共度悠閑時光,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在大自然寬大溫暖的懷抱中,一切煩惱、緊張、壓力都將置之腦後,隨風飄散。
除上述提到的方法外,做父母的還要采取積極鼓勵的態度,這也能大大減輕孩子的學習壓力,而父母對孩子的否定態度則往往會增加孩子的學習壓力。如做父母的往往會這樣說:“你看某某又得了滿分,你又隻有80分,真笨,沒出息!”而持積極鼓勵態度的父母則可能說:“雖然你比他考得差些,但隻要你像他那樣努力,你可能做得比他更好。”所以,要想減輕孩子的壓力,應該理解孩子,多與孩子交流;應該尊重孩子,對孩子表示信任;要積極鼓勵孩子,尤其是在孩子失敗的時候。
第3節正確對待與引導孩子的攀比心理
父母箴言
俗話說:“獨木不成林。”原野裏單獨的一棵樹,有著完全自由發展的空間,長出來的,卻多是橫丫斜節,成不了良材。長得高、大、直的良材,都是在成片的叢林裏長出來。原因何在?那是因為攀比,每棵樹為了自己有陽光照耀,都必須一心一意向上成長。對於孩子來說,與同齡人攀比學習和技能是值得讚揚的,但如果是攀比物質方麵的東西,父母就要采取正確的方法加以引導了。
丁丁的爸爸媽媽經營著一家生意興隆的大酒店。丁丁從小就生活在富裕的物質環境裏,加上爸爸媽媽平時對他寵愛有加,現在的他不僅頑皮淘氣,還養成了隨心所欲的習慣,想要什麼一定要得到。否則,就大哭大鬧,恨不得把整個家鬧翻天。
一天,丁丁的好朋友牛牛來家裏玩,手腕上戴著他爸爸出差時從外地帶回的兒童手表。“牛牛,你的小手表真漂亮!”丁丁羨慕地說。“當然了,這還是進口表呢!”牛牛驕傲地將手一揚。牛牛一走,丁丁就開始跟媽媽哭鬧,非要到商店買一塊比牛牛更漂亮的手表,可媽媽跑到商店,就是挑不到比牛牛那塊手表更漂亮的小手表。最後,丁丁硬逼著爸爸專程去省城為他買回了一塊很酷的小手表。
說來說去,這是孩子的攀比心理在作怪。家長麵對孩子的攀比心理,不能一味地縱容孩子,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其實,人與人之間是有區別的,家庭與家庭之間也是有區別的。一些父母愛和別的家庭比較,總覺得人家能做到的事情,自己的家庭也應該做到;人家擁有的東西,自己的家庭也應該擁有。這樣比下去,隻能使自己的孩子更泄氣、更沒信心,孩子就很難有屬於自己的空間,很難成為他自己。
人生活在群體當中,將自己和周圍的人作比較是正常現象。尤其是處在青春期的孩子,他們剛開始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難免有“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迷茫。所以,一旦看到別人擁有的東西,這些孩子往往不能冷靜地分析“我是不是需要”,而是急切地想據為己有,正是這種迷茫的心理,讓孩子有了攀比的心理。雖然孩子的攀比心理情有可原,但家長如果不正確引導,最終可能扭曲他們的心靈。
其實,孩子愛與別人攀比,說明孩子當時的心理有競爭傾向,想達到與別人同樣的水平或超越別人,如果能抓住孩子這種心理,讓孩子在學習、才能、意誌力、良好行為等方麵與別人進行攀比,正確引導孩子發奮努力,勇於趕超,將有助於孩子的心理發展。同時,也可以將攀比化為動力,讓孩子設法實現自己的需要,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自主性等良好的心理品質。家長可以引導孩子了解更多東西,培養孩子對於文學、曆史、自然、地理等多方麵的興趣,還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更多地接觸鋼琴、舞蹈、繪畫等方麵的知識,和孩子一同選擇其真正喜愛的項目,增強孩子在這方麵的造詣。孩子的關注點轉移了,就不會太局限於與其他夥伴攀比了。
此外,家長要理解孩子攀比的動機。如果孩子是想“出人頭地”,家長首先要體諒他們的心境,但也要告訴孩子,對待人與人的差別要寬容,不要掉進攀比的陷阱。在物質方麵,孩子與別人攀比時,家長要及時給予孩子引導,把孩子的攀比心理轉化為與人競爭的積極向上的心理,使孩子能夠在攀比中提高自身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