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企業:如何避免因危機而分家?
人生
作者:景素奇
青春期企業雖然度過了創業期的艱難,但卻更加錯不起,也栽不起。
應對創業期危機,主要靠創業者個人或幾個合夥人。但到了青春期,企業的規模、品牌及有關方麵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肩負了很大的社會責任,有太多的社會關聯和社會影響,因此不允許犯顛覆性的錯誤。
不可避免的脆弱
雖然在青春期企業裏,都設立了貌似預防風險的機構,但應對危機的機製及係統其實還很薄弱。一旦危機爆發,應對不及時,會造成非常大的負麵影響。尤其在互聯網高度發達,自媒體誕生、媒體傳播泛濫的時代,稍微一猶豫或不慎,就會造成顛覆性的損失,讓企業陷入致命的危機。
關鍵還是人。青春期的合夥創業者,已經不是最初創業時的合夥創業者,這時,大家都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及資源,且積累了一定的創業能力,組織內部也有相對明確的分工,部分利益團體已然形成,更何況年齡至少也步入了中年,創業者的心態和需求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一旦出現顛覆性的危機,合夥人之間很有可能相互埋怨,互相指責,推諉責任,導致不信任加劇,這樣就由具體的事件危機演變為創業合夥人的分家危機,企業就有可能四分五裂。
企業到了青春期為什麼還沒有建立健全的應對危機的機製和係統呢?企業創業前四五年,是解決生存問題;而五到十年,主要解決成長問題;十年到十四五年,重點解決跨區域、跨行業規模化發展問題。雖然在過程中企業開始注重內部的管理問題,包括風險防範問題、應對危機的機製問題,但還遠遠沒有提到最重要的議事日程上。因此,應對危機機製雖有提及,但沒有真正地建立應對危機的機製及係統。所以,在青春期企業發展的階段就必須要建立應對危機的應變機製和係統。
大禍並非從天而降
企業本身產生一係列的問題,很多本不是什麼大事,但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管理層級的增多,管理半徑的加長,問題信息的傳遞失真度就會提高,就很有可能變成大事,甚至大禍。這主要是基於企業長期積累的激勵機製、考核機製、個人或局部利益、責任心等出了問題,導致有些基層一線信息,看似很不起眼,而被壓製或失真傳遞,長期積累造成了災難性危機。
比如,近年來因航班延誤屢屢發生暴力衝突。按理說,飛機延誤是很常見的事情,但為什麼卻鬧成了大事?就是因為有關工作人員,要麼不理睬、要麼敷衍應付,要麼編造謊話,對乘客的情緒不安撫疏導,反而激化了矛盾,導致危機的爆發,進而媒體聲討。好在這些大型航空公司都是國有的,有恃無恐;但如果事發航空公司都是民營企業的話,就會帶來更大的麻煩和危機。曾經知名的民營企業三株、秦池等企業便是突發危機後未能及時有效處理,導致了企業一蹶不振的命運。
如何建立危機應變機製?
既然危機的發生不可避免,對突如其來的危機,企業就要有一整套的應變機製,在危機發生的第一時間啟動危機應變機製,確保企業度過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