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韌有,成就精神領袖
焦點人物
作者:朱麗
盡管入行已20年之久,掌舵著70億元營業額之巨的生意,他卻認為自己的獨特之處在於,“我身上是最不具有企業家氣質的。”
2013年9月10日,第29個教師節。俞敏洪,這個中國“最有錢”的教師坐在與他身價並不相稱的簡樸辦公室裏,侃侃而談。舉手投足透露出掩飾不住的自信——所謂“弱”乃或“窩囊”,純屬對這個51歲男人的誤讀。他韌勁十足,骨子裏滲透著強勢。
“我沒覺得自己是在做生意,也沒有他們(其他企業家)做生意的感覺。”俞敏洪淡然對《中外管理》說。從當年在北大“猥瑣”地任教,到被迫辭職創辦新東方教育集團,並一舉引領其成長為中國最大的外語培訓機構,以及今天遊走於各種場合演講,他被大部分人視為老師。在新東方內部,也幾乎沒人叫他“老板”。
但不可否認,他就是新東方真正的權威人物。現在是,以前也是。這個最不像企業家的企業家,擁有讓大多數人豔慕的能力——無論是遭遇貶損還是被崇拜,自始至終,他都被下屬認同為企業的精神領袖。
這,真真具有十足的吸引力。他是怎樣做到的?
價值觀才是決定力量
稍微了解一點兒新東方曆史的人,無不以俞敏洪“時常被欺負”為談資。在被公認為以新東方成長曆程為藍本的2013年熱門電影《中國合夥人》中,以俞敏洪為原型的成東青,被塑造的鮮明性格就是窩囊。
的確,早年新東方的三駕馬車中,徐小平和王強一度簡直就是為擠兌俞敏洪而存在的。徐小平甚至曾公開說,他在新東方的使命就是要指導俞敏洪、批判俞敏洪、改造俞敏洪。
盡管同是北大出身的三個人在做企業之前就是好朋友,且徐王兩人都曾是俞敏洪的“領導”——徐小平曾是北大團委老師,王強則是俞敏洪的班長。這種特殊背景使徐王二人擁有向俞敏洪任意“開炮”的資本。但爭吵之激烈仍讓人難以想象。
“一天到晚爭奪。最激烈的也有100次了吧!跟‘過家家’似的。”俞敏洪如此回憶當年。2002-2004年,在徐王二人和小股東的要求下,俞敏洪甚至被“擠出”董事會和總裁會,每天夾著書包去給學生們上課,王強他們則輪流當董事長。但不過一年多,股東們輪流體會過老大難當,沒人願意幹了,俞敏洪又被請了回來。
麵對激烈的衝突,俞敏洪的解決方式無疑是直指核心的。“重新進行利益分配,讓大家慢慢感受到這是最公平、最合理的。”他說:“歸根到底,任何衝突都是利益和權力的衝突,解決不好就會形成革命。新東方革命鬧過好多次,但是革命到最後上市了,利益和權力的重新分配贏得了完美的成果。”
而今,徐王二人徹底脫離新東方日常管理,但俞敏洪和他們之間的友誼繼續,演繹出“中國合夥人”的絕佳樣本。實際上,俞敏洪對友情極度重視曾是當年新東方如此奇特的一個重要原因。哪怕是發生重大的利益糾紛時,最無力時,俞敏洪也會從大局考慮,從友情考慮。他自認為,這是一般老板做不到的。
看似以退為進,四兩撥千斤,但俞敏洪也承認,“他們天天和我較勁、和我對著幹,其實也挺難受的。”據說,他曾長期失眠,以至於家裏擺了一排藥瓶。甚至一度覺得自己體會到了當年弘一法師正值盛年,卻斬斷一切人世情緣,出家當和尚的心情。
但俞敏洪還是忍耐過來了。在他看來,能不能容忍,要看價值體係。而他的價值觀是:麵對指責,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最後的結果是對我有好處的,能促使我進步,也可以促使新東方做事從多個角度來考慮。”他說。
正是這一明確的價值觀,也促使俞敏洪在日後放棄了“獨裁”的絕佳機會——當徐小平和王強脫離新東方管理層時,他原本是有機會一次性把權力收回來的。
“一個人再英明,也不可能每個決策都是對的。如果沒有人對你的決策進行挑戰,可能會導致企業毀滅。”俞敏洪如此解釋自己的選擇。其“柔韌”的個性背後,其實深藏著對權力的把控自如。他深知,有時候,你認為對的事情可能會給你帶來很多麻煩,但即便這樣也必須不厭其煩。比如現在,什麼事都和新東方管理層討論,無疑耗費了俞敏洪大量時間和精力,他甚至還要一個一個去做說服工作。但這就是他遵循的價值體係。
雖然他堅信企業的最終決策人是必須要有的,但他也同時認為,在最終決策之前,一定要有一個公開民主的討論機製,讓下麵的每一個人甚至是局外人,都能對他的決策進行分析和評判,甚至不乏強烈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