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團隊的最佳結構模式
運營
作者:楊俊
團隊創業的成功率並不比個人創業高,其主要原因不外乎兩點:一是團隊失敗於決策分歧;二是團隊困於利益衝突。有效的創業團隊管理要解決決策分歧和利益衝突的問題,而這有賴於創業團隊找到適合的結構模式。
創業團隊管理的特殊之處
創業團隊的管理不同於工作團隊的管理。
對於大多數企業內的工作團隊來說,如研發團隊、銷售團隊和項目團隊等,因為人員和崗位穩定性相對較高,人們習慣性地將重點放在過程管理上,注重通過建設溝通機製、決策機製、互動機製和激勵機製等發揮集體智慧,實現優勢互補,提升績效。
但對創業團隊管理而言,正好相反:重點在於結構管理,而不是過程管理。
首先,創業團隊管理是缺乏組織規範條件下的團隊管理。在創業初期,創業團隊還沒有建立起規範的決策流程、分工體係和組織規範,“人治”味道相當濃厚,處理決策分歧顯得尤為困難。此時,團隊成員之間的認同和信任尤其重要,但又很難在短期建立起來。因此,認同和信任關係取決於創業團隊的初始結構。
其次,創業團隊管理是缺乏短期激勵手段的團隊管理。成熟企業內的工作團隊可以憑借雄厚的資源基礎、借助月度工作考核等手段,在短期實現成員投入與回報的動態平衡。相比之下,創業初期需要團隊在時間、精力和資金等資源的高強度投入,但短期無法實現期待的激勵和回報,不僅是因為沒有資源,更主要的是對創業團隊的回報以創業成功為前提。成功不可一蹴而就的時候,就需要找到能適應的合夥人。
最後,創業團隊管理是以協同學習為核心的團隊管理。成熟企業內工作團隊的學習以組織知識和記憶為依托,成員之間共享著相似的知識基礎。但是創業過程充滿不確定性,需要不斷試錯和驗證,並在此基礎上創造並存儲組織知識和記憶。創業團隊的協同學習,建立在團隊成員之間在創業之前形成的共同知識和觀念基礎上,這仍舊取決於創業團隊的初始結構。
核心創業者對於團隊成員的選擇,決定了創業團隊管理的基礎架構,這是實現有效的創業團隊管理的重要前提。
創業團隊的三維結構
創業團隊可以從三方麵入手來實施結構管理,分別是知識結構、情感結構和動機結構。知識結構反映的是創業團隊成功創業的能力素質;情感結構是創業團隊維持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動機結構則是創業團隊實現理念和價值觀認同的關鍵因素。
知識結構管理的核心,是建立以創業任務為核心的知識和技能互補性,強調創業團隊有完備的能力來完成創業相關任務。
在51talk案例中,黃佳佳和舒婷在很多方麵頗有互補之處:黃佳佳善於社交,而舒婷對第二外語學習這一話題一直很感興趣。知識和技能互補性是創業團隊實現有效分工的重要依據,取長而非補短是重要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