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斯:破局“可穿戴智能設備”
運營
作者:李靖?譯/張雲
可穿戴智能設備,這一集中著全球IT廠商創新熱情的新領域,正從半年前的概念階段正式進入新品推廣階段。
隨著三星於近期推出Galaxy Gear,穀歌在10月份就智能眼鏡展開“全美宣傳活動”,以及中國企業第一時間加入了可穿戴智能設備的競爭(例如:酷派和三星同期推出了智能手表,許多中國企業的可穿戴智能設備也在研發之中),可穿戴智能設備這一左右未來IT廠商格局的新戰場,正式開戰。
繼半年前,本專欄對可穿戴智能設備的營銷前景進行展望之後,今次我們將通過對“定位之父”裏斯先生的采訪,及時總結“戰爭爆發”初級階段的經驗教訓,並對諸多即將跟進的企業提出忠告。
不看好三星智能手表
《中外管理》:最近引起市場關注的可穿戴智能設備是三星Galaxy Gear,作為Galaxy Note 3的輔助設備。您怎樣看待Galaxy Gear在智能手表這個新品類中的前景?
艾·裏斯:我們不認為Galaxy Gear會有廣闊的未來。這裏麵存在的負麵因素太多——它太大、太重、太複雜、太貴,而且隻能與三星Galaxy手機的某幾款匹配。
但是三星似乎對Galaxy Gear的未來充滿期望。三星公司在美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上登出了10頁篇幅的彩色廣告。我們都記不清上一次在報紙上看到這麼巨幅的廣告是什麼時候了。
《中外管理》:有消息稱,為了趕在蘋果之前推出智能手表,Galaxy Gear隻進行了三個月研發,這確實讓三星在發布時間上搶了先。您認為此舉是否會帶來心智資源層麵的顯著優勢?iWatch作為晚於Galaxy Gear推出的智能手表,您對它有何建議?
艾·裏斯:這並不令人意外。盡管已經是成型的完整產品,但Galaxy Gear無論是看起來還是摸起來的質感都更像一個“還在研發的產品”。
三星顯然是要把Galaxy Gear迅速推向市場,因為率先進入市場是一個大優勢。然而,率先進入市場還是率先進入消費者心智,這是有差別的。有很多產品的例子,它們都是最早出現在市場上的,但後來並沒有成為所在品類的領導者。
真正的優勢屬於那些“率先進入心智”的產品。就像iPod、iPhone和很多其他品牌,在它們所在的領域裏,率先進入市場者,並沒有把優勢擴大到率先進入心智。
而現在,在我們看來,Galaxy Gear很難有機會作為一個新品類的領先品牌進入消費者心智。
在品牌定位的策略方麵,三星還有一個問題:產品的名字叫做三星Galaxy Gear,冗長又複雜,非常拗口。你還無法將這個名字簡化:不能叫它“三星”,這是公司的名字;不能叫它Galaxy,這是三星智能手機的名字;不能叫它Gear,這是一大類產品的通用名(譯注:Gear英文意思為傳動裝置)。
三星本該用一個簡短、簡潔的品牌名。如同iWatch這般簡潔。
提到iWatch,蘋果可以從三星Galaxy Gear的發布中學到不少經驗教訓。產品一定要簡單、簡單、再簡單。這是iPhone成功的秘密所在。
況且智能手表本來就要比智能手機更簡單、更輕巧。
中國企業怎樣把握戰機?
《中外管理》:可穿戴智能設備吸引了許多中國IT企業的注意力,例如:中國的酷派公司也正在市場上推智能手表,還有不少中國企業在研發智能手表,您對它們的新品營銷策略有怎樣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