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係統思維成就典範(1 / 2)

係統思維成就典範

深度案例

作者:遠之山

在沈陽機床集團近20個事業部中,中捷立加事業部的整體規模並非最大,但卻創下“三最”:運營最好、銷售增長最快、人均利潤最高。從創立至今僅6年,就創造了經濟規模躋身世界立加市場前三甲的奇跡,且在市場大勢下行之際,能夠逆勢增長。整體團隊麵貌向上,前景可待。可以說,中捷立加為沈陽機床甚至整體中國製造業打造了一個很好的樣板。

脫穎而出並不簡單

一方麵,當初立式加工業務在沈陽機床集團內微不足道,分散在不同事業部中,在行業中也無市場影響力可言;另一方麵,組建之初並無精幹團隊,剛畢業的大專和技校畢業生構成一線工人主體,全員平均年齡僅為20出頭。那時,立加市場蒸蒸日上,但其首任總經理王鶴擁有的,是三種規格完全不同的庫存積壓產品,以及層出不窮的遺留售後問題。用王鶴的話說,“大家開玩笑,不是從零接手,而是從負數接手。”其壓力不言而喻。

然而,也正因此,中捷立加打下了無畏、探知、向上的底子。其在反複嚐試與積累中,形成了關鍵的成功經驗,包括:市場導向、全員預算、精益生產,以及根本上起作用的領導力驅動。其經驗可以認為是一種經營管理的思維方式,也可以解構為一整套具有操作性的管理工具。

市場導向

中捷立加的市場導向意識,始於成立伊始,並逐漸成為主導的經營理念。在成立初期就嚐試根據市場反饋,重新對產品進行分類,並由市場需求倒推確定新品的研發及定價,采用保姆式貼身服務,深入市場,一對一感動客戶。為了強化市場意識,中捷立加鼓勵崗位輪換,從研發到售後,不同崗位的員工,都必須要有市場一線經驗,親身感受用戶和市場。

而隨著對市場和客戶經驗的積累與認知加深,中捷立加進一步升級了市場行為,體現在:進一步重視對客戶信息和市場的分析,建立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機製。與此同時通過變革組織結構,促使人員進一步向一線傾斜,將營銷職能下沉到區域。另外,中捷立加還嚐試打破產品邊界,突破既有思維,思考客戶的客戶可能會有什麼需求,這對開發和維護客戶關係,顯然功不可沒。

“服務市場、服務顧客的口號天天在喊,真正做到做好的企業還是少數。原因是缺乏從市場倒推的管理製度,缺少走到顧客那裏了解需求提供服務的行動,缺少依據顧客滿意進行成本控製和績效考核的具體措施。而中捷立加落實到行動了。”南開大學商學院院長張玉利對《中外管理》如此評述。

精益思維

以日本豐田為代表的精益生產模式,早在多年前就傳入中國,尤其成為製造業奉行的寶典。身處製造業的沈陽機床集團同樣對此格外注重,早在2007年便在集團內部推廣學習。當年恰逢中捷立加成立,使其從一開始就走上了精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