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辯解的“布衣宰相” 懂得低頭的能力
理念
作者:張書寧
哲理的故事:
北宋一代大儒程頤與“布衣宰相”範純仁素有交往。一天,程頤拜訪剛剛卸任的範純仁,談起往事,範純仁很懷念自己當宰相的時光。程頤則直言不諱:“當年,你有很多事情處理不妥,難道不覺得慚愧嗎?”範純仁不知程頤所指何事,程頤說:“在你任相第二年,蘇州一帶發生暴民搶糧事件,你本應在皇上麵前據理直言,可你卻什麼也沒說,導致很多無辜百姓受罰。”範純仁連忙低頭道歉:“是啊,當初真該替百姓說話!”程頤接著說:“在你任相第三年,吳中發生天災,百姓以草根樹皮充饑。地方官員多次報告,你卻置之不理。”範純仁愧疚無比:“這的確是我失職!”此後,程頤多次指出範純仁的許多過失,範純仁都一一認錯。
後來,有一次皇帝召見程頤問政,程頤暢談了一番治國安邦之策,皇帝聽後感慨道:“你大有當年範純仁的風範啊!”程頤很驚訝,忍不住問:“難道範純仁也曾多次向皇上直言進諫嗎?”皇上命人抬出一個大箱子,說:“這都是當年範純仁進言的奏折。”程頤看後,感到慚愧萬分,第二天專程登門道歉,範純仁哈哈大笑:“不知者無罪,您不必這樣。”
故事的哲理:
謙卑地麵對指責,不隨便抱怨不理解自己的人,甚至在不是錯誤的時候也會認錯,並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一種對生活的真正豁達和對人性的理解。寬恕他人的同時也讓自己獲得了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