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員工滿意度”
理念
作者:黃建東
要激勵員工,最重要的是提高員工滿意度。這是一種現在非常流行的觀點,員工滿意度指標也由此成為許多企業關注的重點。但是,這是正確的管理理念嗎?
似是而非的“員工滿意度”
我們首先要問,員工為什麼“滿意”?員工的“滿意度”與公司績效是不是有必然聯係呢?
彼得·杜拉克在《管理的實踐》中對這個問題做了直截了當的剖析和回答。他說:
員工需要什麼樣的動機才能有最佳績效?今天美國工業界的答案往往是:“員工滿意度”,但是這個概念可以說毫無意義。就算它具有某種意義,“員工滿意度”仍然不足以激勵員工。
應該說,員工之所以對這份工作感到滿意,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也許他是因為工作地點離家近,不用花費大量時間在上下班的路上而感到滿意;也許是因為這個單位對績效的要求並不高,他能夠輕而易舉達到這個要求,而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照顧家庭,或者參加更多業餘生活而感到滿意;也許是因為“比上不足比下有餘”而感到滿意;也許是因為人際關係比較融洽而感到滿意;也許是因為薪資待遇說得過去而感到滿意……
拋開員工滿意度的背景,我們會發現:這種滿意是否與員工本身的績效以及公司的績效有關呢?顯然關係不大,甚至無關緊要。那麼,即使員工滿意度很高,對員工本人以及對公司又有什麼意義呢?
還有,即使員工滿意了,是不是就說明他們有工作動機了呢?對公司滿意的員工留在公司裏,是不是一定對公司的績效有幫助呢?公司是要能夠對公司的績效有影響的員工,還是要“滿意”的員工呢?如果公司是要績效,那麼為什麼一定要讓員工滿意呢?
基於責任的滿意才最寶貴
但是,在員工滿意的原因中,卻蘊含著一種寶貴的態度,隻是被員工滿意度這個籠統的概念模糊了。杜拉克在提出員工滿意度的問題之後接著說:
一個人滿意他的工作,可能是因為他能從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滿足,也可能是因為這份工作足以讓他養家糊口。一個人不滿意他的工作,可能是因為他無法從工作中獲得滿足,也可能是因為他想要有所長進,想要改善他和所屬團隊的表現,想要完成更重大、更好的任務。而這種不滿其實是公司能在員工身上找到的最寶貴的態度,是員工對工作的榮譽感和責任感最真實的表達。然而,我們無法分辨員工之所以感到滿意是出於工作上的滿足感,還是因為對工作漠不關心;也無法分辨員工不滿意是因為工作上得不到滿足,還是因為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