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是永遠不會滿足的,而個性化則是挑戰“不滿足”的獨門絕技。
行業競爭的加劇,使得傳統企業做電商已不能停留在甩貨的初級思維上。隨著未來線上的產品也並非越來越便宜,唯有建立在品牌運作上的個性化服務,才是讓消費者忠於你產品的資本。
怎樣提供個性化服務?傳統企業做電商,也必須從互聯網角度思考問題,“要從互聯網人群的特征和購買習慣來定位產品該怎麼賣。”勵輝旻分析說。
為此要去摸清用戶的“口味”,知道他們喜歡什麼。以賣女裝為例,除了購買服裝以外,她們還可能喜歡什麼,比如獲得減肥瘦身之類的知識,找到這些用戶的特性之後,就可以在日後的促銷活動中主動迎合她們,最大化地滿足消費者。當然,要將個性化用戶體驗做到極致,必須找到用戶有差異化的信息。
而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為解決個性化信息問題提供了有力的幫助。比如女性懷孕之後會買防輻射服;生孩子之前會采購童車、小床……這些在線上生成的不管是瀏覽還是消費記錄,都可以以此分析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
探路精益化
“一個企業如果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應該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市場,調整自己的航向。”勵輝旻如此建議。
經過這些年的電商試水,對於傳統企業而言,無論是甩庫存還是“趕場子”(如:節日營銷),粗放式經營將越來越跟不上電商發展的節奏。麵對新一輪變革熱潮,如果5年前試水電商能夠僥幸做成,那今後顯然就沒那麼容易了。
華帝燃具為此在2010年便已經開始著手打造電商的精細化運營。其中供應鏈升級被當做一個“重頭戲”。調整後最有成效的就是,將原來一個月的生產周期壓縮為15天,同時大大縮短顧客的反饋時間,整個供應鏈效率大幅提高。
不僅如此。在線下專賣店遭到市場冷遇以後,華帝結合廚電行業的特性,認為即使是做電子商務,不管在線上還是線下,用戶體驗都同等重要。於是,一條線上、線下融合的O2O之路,為華帝專賣店的升級開啟了新的想象空間。
毫無疑問,電子商務運營正從粗放走向精細。傳統企業能不能適應這些變化去做調整,將決定其在電商領域的生存力。
麵對市場環境的變化,勵輝旻說:“如何調整自己的運營模式,讓它比以前更加柔性化、機動化,是非常重要的適應能力。”
掘金“大融合”
未來的電商模式,無論是銀泰百貨試圖運用移動互聯網實現線上、線下的融合,還是博洋家紡對未來電商線上、線下聯動的美好構想,都說明融合是未來發展的趨勢。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當前電商融合的首要問題是,解決線上、線下一體化難題,但是,未來對融合命題的探討則遠不局限於線上、線下:企業內,更多部門的協同作戰、整合營銷;企業外,與合作夥伴的聯合作戰,乃至平台搭建——未來的競爭,越來越多的是平台與平台之間的對決——而這考驗的正是企業融合的能力和融合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