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通吃還是線上專有?
在傳統行業“觸電”的過程中,有個很多企業容易忽略的重要問題:線下好賣的產品,線上一定好賣嗎?
雖然很多企業在實際運作時,會想當然地回答:是。但答案卻是:否!這是由於線上、線下的差別所致。
以周生生為例。周生生電子商務副總經理楊燕英告訴《中外管理》:開始“觸電”時,周生生在網上銷售一些滯銷品,結果銷售情況並不好;然後他們把線下分店的暢銷款放到線上出售,按說這應該好賣了吧,但實際效果還是不佳;直到對顧客購買行為做了數據分析才發現,與線下不同,一些設計獨特的金飾品在線上廣受歡迎。周生生後來在線上有針對性地推廣的幾款金手鐲,一時間竟創造了銷售狂潮。在這樣的思路指引下,僅僅運行兩年時間,周生生的線上銷售額就已經行業領先。
這就是了解並尊重線上、線下差異的結果。
1號店也經曆過這樣的曲折,但描述出線上目標客戶的“群像”,找到線上、線下需求的差異之後,情況開始改觀。
在魯振旺看來,傳統企業做電商往往有一些誤區,就是喜歡把自己的線下業務直接搬到線上去。但從中國國內的現狀來看,網購的主要群體是年輕人,相比於線下群體,他們的價格敏感度更高,因此線上中低端產品才是銷售的主力。
此外,魯振旺表示,其實與純電商企業相比,傳統企業有自己特有的優勢。比如:有很多線下店麵可供體驗;有強大的設計、生產能力,能夠保證產品的創新性。這些是純電商所缺乏的。因此,真正做好電商的企業,會在重視線上、線下差異性的同時,也重視它們之間的協同性。
對於這一點,知名電商專家、七匹狼電商前任負責人鍾濤表示:線上與線下的關係,好比是樹木與藤蔓的關係,電商(藤蔓)為品牌“延伸”了新的發展空間,但其養分還是來自於品牌多年的積澱(樹木)。因此作為企業高層,必須有通盤考慮的能力,既不讓傳統業務和電商業務互相打架,也不是讓電商隻是完全複製線下的模式,而是形成有所差異、有所互補的關係。
附屬管理還是獨立發展?
事實上,開展電商業務相當於在傳統企業裏又培育了一個“新市場部”,它不是任何部門的附屬品,而是有獨立生命的新部門。因為,它要解決的問題涉及供應鏈以及各種利益的摩擦和協調。而隨著電商業務的發展,很多品牌也會相應地減少線下布點,甚至對整個經銷商隊伍進行洗牌。這時,確立電商部門的地位,並處理好電商部門與原有經銷隊伍關係的內部管理問題更為重要。
金牌廚櫃的電商營銷總監蘇真祥曾撰文表示:電商平台會傷害到一部分經銷商的利益,出現電商業務的陣痛期。易觀國際高級分析師宋陽指出:正是沒有解決好電商業務陣痛期的管理問題,導致了李寧公司電商業務的失敗。
而渡過陣痛期,實現線上、線下協同作戰,一方麵有賴於公司高層從品牌的整體利益出發,對渠道進行取舍整合;另一方麵也需要一些協調線上、線下關係的管理策略。例如:像七匹狼公司一樣,針對線上需求,推出一些與線下差異較大的特供商品;或是像周生生一樣,采取線上、線下同價的市場策略,並發起一些支持線下銷售的網絡活動。這些做法都很好地避免了電商部門與線下店麵的直接利益衝突。
在本專題的案例報道中,無論是博洋家紡剝離出電商業務來獨立運作,還是羅萊家紡專門推出網絡直銷品牌LOVO,都是解決線上、線下管理問題的實例。
“一對多”銷售還是“一對一”服務?
一般來講,電商固然給傳統企業提供了一個線上銷售的渠道,但如果傳統企業隻把它當成一個銷售渠道,那就偏離了電商的本質。
線上模式的互動性,用戶之間的分享性(口碑形成的基礎),使電商歸根結底是一種在良好客戶關係管理基礎上形成的銷售。一方麵,傳統企業在線下積累的好口碑更易在線上變現;另一方麵,企業在線上的作為,又很容易成為影響企業口碑的重要因素。
所以,企業要拋棄傳統渠道中形成的“一對多”思維模式,在互動性強得多的電商渠道裏,要有“一對一”的客戶關係管理意識。這雖然會給電商團隊帶來很大挑戰,也意味著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資源,但投入之後會發現,電商也會成為企業搜集客戶關鍵信息的智能平台,在這樣的基礎上,企業“創造客戶”的能力,也會大為提高。
而隨著智能手機和無線寬帶的普及,移動購物的電商形態正迅猛發展,這種“點對點”的購物模式,將對企業電商部門是否具有“一對一”的意識帶來巨大挑戰。
做好準備的傳統企業,方能搭乘上新電商時代的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