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劇《白毛女》的創作與公演
廣角鏡
作者:黎辛
《白毛女》是延安魯迅藝術文學院為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集體創作的獻禮作品,由賀敬之和丁毅執筆。《白毛女》源於晉察冀抗日根據地阜平縣天柱山的一則故事。1944年,時任《晉察冀日報》記者的林漫(原魯藝文學係第三期學員)寫信告訴魯藝院長周揚這個故事。周揚對這個故事很感興趣,他認為這個故事可以表現舊社會把人變成鬼和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重大主題。
1944年,原八路軍西北戰地服務團(簡稱“西戰團”)從晉察冀回到延安,編入魯藝建製。鑒於黨的七大在1945年4月召開,周揚和西戰團團長周巍峙、魯藝戲劇部主任張庚商量,決定把這個劇本寫成向七大獻禮的作品,由邵子南執筆,大家集體創作,具體工作由張庚領導。大家聚在東山一孔空的窯洞裏討論與寫作,人多時在窯洞外麵討論,詩人侯唯動拾些幹柴供大家烤火討論。
不久,邵子南寫成了白毛仙姑的詩劇。大家對此提出了批評與建議,認為它沒有體現舊社會把人變成鬼和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主題。邵子南不予接受,說:“我退出,你們隨便讓誰寫,完全與我無關。”於是,大家推薦當時僅19歲的詩人賀敬之執筆。賀敬之服從組織安排。這時距離開會的時間已經很近了,賀敬之連夜開工,寫完五幕劇後人就累病了。第六幕,即最後一幕改由丁毅執筆。由於時間緊迫,《白毛女》工作組就日夜修改和排演。賀敬之不僅寫出了舊社會把人變成鬼和新社會把鬼變成人,還把這個主題升華到喜兒是反抗地主惡霸的英雄人物。在情節處理上,他寫到解救喜兒的是她的意中人大春,他知道喜兒的倔強性格,她不會輕易被人抓住的。大春進了喜兒住的山洞大喊:“喜兒,我是大春,我來解救你了,你快出來。”喜兒就很快出來與大春擁抱了。情節真實生動感人。賀敬之把這個劇本交給張魯配曲的時候,告訴他說可以用民歌體寫。這樣,民族新歌劇《白毛女》就誕生了。
6月10日晚,在中央黨校大禮堂《白毛女》劇組為黨的七大獻演,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彭德懷、張聞天、凱豐等代表547人和候補代表208人全部出席。當演到喜兒從黃世仁家逃出來,從舞台出口奔跑出來高唱:“我要活,我要報仇,我要活”時,毛澤東首先站起身來鼓掌。隨後,許多觀眾也站起來鼓掌,整個大禮堂掌聲雷動。
陳賡將軍是戲迷,他的夫人傅涯在抗大文工團工作,也演戲。因而向七大獻演時,陳賡最為活躍,忙著台上台下跑。在台後,他說:“這戲實在好,可以演二十年。”到台下,他說:“這是第一次公演,沒有經驗,布景和換裝都慢,請大家不要著急!”當時陳賡說《白毛女》可以演20年,大家認為他說的夠大膽了。可是,2011年中央歌舞團和東方歌劇團相繼公演《白毛女》,半個月來場場爆滿,買不到票。我請賀敬之幫助,他向劇團要了四張票,我才有機會開開眼界。可惜陳賡夫婦先後辭世,否則我還要繼續請他看《白毛女》,因為在他生前我們經常去戲劇學院的劇場看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