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吳大可:江西人民偉大的兒子(1 / 3)

吳大可:江西人民偉大的兒子

紅土英傑

作者:劉勉鈺

吳大可,江西瑞昌人,抗日戰爭初期任中共贛西南前委宣傳部部長兼豐城中心縣委書記。1941年2月,他因叛徒出賣,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後被轉至馬家洲集中營關押。由於他在獄中不畏酷刑,堅持鬥爭,1942年2月被國民黨特務秘密殺害。江西解放後,邵式平省長專門接見了吳大可的父親吳霖,稱讚吳大可是江西人民“偉大的兒子”。

好學求進

吳大可,原名建業,號柳門,1913年12月15日生於瑞昌縣湓城鎮吳家營村。其父親吳霖,是一位愛國知識分子,早年追隨孫中山參加了辛亥革命和討伐袁世凱的鬥爭。大革命時期,他還曾掩護過方誌敏的革命活動。在方誌敏經九江去武漢的危急關頭,吳霖在一個大風大雨的黑夜裏送他上船,並作有“風送孤帆心共遠”的詩句留念。吳霖一生從事教育工作,曾任瑞昌中學校長和江西省政協委員。

吳大可6歲進入私塾讀書,10歲上瑞昌縣高等小學,16歲考入九江中學,因參加進步學生運動,曾先後轉於九江五邑中學、沙河甲種農業學校和九江省立第四中學(現九江一中)學習。

吳大可自幼酷愛文學,崇拜民族英雄。他讀小學時,喜歡讀激昂慷慨的愛國詩歌,把文天祥的《正氣歌》和陸放翁的愛國詩詞抄成活頁,隨身攜帶,背得爛熟。他性格沉靜,為人正直,好抑強扶弱。他天資並不過人,但勤於用腦用心,不願死讀書,而注意領會書中要義。凡是沒有弄懂的問題,吳大可總要盤根究底。有一次,老師把“家督”誤釋為“家長”,他根據上下文,覺得不妥,便向老師提出質疑。他回家後,顧不得吃飯,就去查閱典籍,弄清了“家督”的出處是《史記》的《越世家》,其真正含義是“長子”,最後說服了老師,使老師在學生麵前認了錯。

1928年,吳建業到九江讀書。九江是江西省北部的門戶,是贛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水陸交通便利,是江西最早響應五四運動、接受新文化新思想和馬列主義傳播的地方。吳建業在這裏如饑似渴地學習《共產黨宣言》等馬克思主義著作,閱讀了當時能找到的許多進步書刊。通過學習,他認識到:現實社會不平等是一種罪惡,必須改變;封建製度是吃人的製度,必須砸爛。他和思想進步的同學一起,共同研究和宣傳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道理,常引起校方注意,迫使他一而再、再而三地轉學。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強占東三省。吳大可義憤填膺,組織抗日宣傳隊,在九江的街頭巷尾進行抗日宣講。他組織講演會,召開座談會,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控訴日軍在東北的罪惡暴行,激發廣大民眾的愛國熱忱。此後,他更加追求進步,關注政治,研究時事,抨擊國是,並在師生中進行宣傳。1932年夏,他在省立四中師範科畢業,旋赴南京參觀,企望能找到共產黨的組織,但沒有成功。後在九江通津小學任教,1934年返回瑞昌縣城,任縣立泮池小學教員、校長。

投身革命

1935年,華北事變發生,華北危急!北平學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爆發了一二·九運動。吳大可熱血沸騰,為抗日浪潮所席卷。他立誌投身革命,拯救民族危亡,毅然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吳大可利用瑞昌泮池小學校長的身份,發動瑞昌幾所學校的師生進行響應,並用郊遊名義,帶領一批學生到離瑞昌縣城較遠的朱湖小學,開展抗日宣傳活動。在這裏,吳大可結識了避居在此任教的大革命時期中共黨員周建一。他們在一起談論抗日救國,談論革命前途,談論農民運動,談論共產黨,談論紅軍長征,談論《八一宣言》。二人一致認為,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是誤國政策。要抗日,靠國民黨不行,非靠共產黨的領導不可。在周建一的引導下,吳大可進一步學習了馬列主義理論,更加堅定了革命思想,走上了革命道路。此時,紅軍長征剛到陝北。他們約定,周建一先去陝北聯係,再接吳建業等去陝北。

七七事變後,中華民族麵臨著亡國滅種的危險。中國共產黨發出號召,全中國同胞團結起來,築成民族統一戰線的堅固長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吳大可滿懷愛國激情,全身心地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他在瑞昌縣城、南陽、瓜山、碼頭等地組織抗日宣傳隊,製作、散發抗日標語傳單,宣傳黨的全民族抗戰主張,喚起民眾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一致起來抗日。由於他講演口才出眾,歌聲打動人心,繪畫生動活潑,宣傳活動搞得有聲有色,在瑞昌縣震動很大。國民黨的特務知道他是瑞昌抗日救亡運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後,便到處跟蹤他,準備隨時逮捕他。

這時,吳大可收到了周建一從延安的來信,得知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陝北後,延安已經成為抗日民主運動的中心,全國各地都有許多進步青年奔向延安,並寄來“抗日軍政大學”“陝北公學”和“青年幹部訓練班”等單位的招生簡章。他高興萬分,毅然辭去瑞昌縣城小學校長的職位,邀集了十餘名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懷著滿腔愛國熱情,決定奔赴革命聖地延安。吳大可以報考武漢大學為名,到武漢找到了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表明要帶一批知識分子去延安參加革命,受到辦事處的歡迎。辦事處立即給他開好了介紹信。吳大可帶著介紹信返回瑞昌以後,那些原先準備去陝北的知識分子,都因怕艱苦借故不去了,隻有一個人與他結伴而行。由於日本軍隊向華北大舉進攻,占領了華北、河南的許多地方,路途艱苦而且危險。途中,他們在河南鄭州遇到日本飛機轟炸,所帶的行裝衣物丟失殆盡。於是,吳大可繞道山東濟南找親戚討借路費,繼續西行。當他倆到達黃河邊上風陵渡時,黃河水急浪大,那位同伴又借口衣服濕了而打退堂鼓。但吳大可懷著堅定的革命意誌和對真理的追求,毅然一人隻身步行到了陝北。他先在安關堡青訓班學習了三個月,後於1938年春轉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四期學習,編在第四大隊第十一隊。

吳大可進抗大的第一天,就受到學校領導的歡迎,並有幸遇上毛澤東。毛澤東很高興地來到吳大可他們住的窯洞裏漫談,從抗日戰爭的形勢談到抗大的學習內容、教學方針,講了許多軍事、政治和哲學知識,並回答了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吳大可帶著書生氣問毛澤東:進抗大要考試什麼科目?毛澤東笑著說:“各位青年同誌,來自遠方,既有相當學曆,且具有愛國熱心,條件夠得很,還要考什麼呢?”毛澤東談笑風生,給吳大可留下很深的印象。

吳大可在抗大學習的半年間,刻苦鑽研馬列主義理論,讀了馬克思、列寧的原著,學習了哲學、經濟學、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運動史、黨的建設等課程,還學習了黨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及遊擊戰爭方麵的理論。他聆聽了中共領袖們的講課,覺得很新鮮,特別是聽了毛澤東講“論持久戰”和《實踐論》《矛盾論》,更是受益匪淺。他不遺餘力地刻苦鑽研,又敢於提問、交流,因而理論水平提高很快。他曾給父親描繪毛澤東講課、談話的情形。他說:“毛主席舉止無一不隨便,無一不認真,既可大,又可細”,“毛主席是大軍事家、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學問家”。吳大可進抗大不久,由於表現突出,領導便找他談話,吸收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