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同時強調要把農業生產搞上去,要整頓和加強各級領導班子,要解決好一部分遺留的問題。會後,廣東省委的領導分頭到各地調查研究,進一步思考如何按照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從廣東的實際出發,把“四化”建設搞得快一些。
改革開放廣東先走一步
習仲勳和省委常委經過調查得出結論:一定要根據廣東的特點充分發揮優勢,要求中央給廣東放權,在全國的改革開放中讓廣東先走一步。
5月中旬,穀牧率領一個由中央有關部委組成的工作組到達廣東。之後,習仲勳與穀牧一起,對各方麵情況進行了反複調查研究和論證,他們於6月6日正式擬定了《關於發揮廣東優勢條件,擴大對外貿易、加快經濟發展的報告》,並提交中央。
中央很快做出了決定,批準了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的方案。1979年7月19日,中央下發了中發[1979]50號文件。這份文件非常明確地指出:“中央確定對兩省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給地方以更多的主動權,以便發揮優越條件,抓住當前有利的國際形勢先走一步,把經濟盡快搞上去。”“兩省報告所建議的經濟管理體製,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實行大包幹辦法,中央和國務院原則同意試行。”“關於出口特區,可先在深圳、珠海試辦,取得經驗後,再考慮在汕頭、廈門設置。”接到中央文件後,廣東省委立即召開擴大會議,認真傳達文件精神,具體研究貫徹落實中央對於廣東改革開放先走一步的要求。會議結束後,習仲勳和王全國來到深圳,同深圳市委共同研究建設特區的各項工作,具體研究解決了邊境小額貿易、過境耕作等政策問題,並決定從省直及有關方麵抽調幹部,增強深圳市的幹部力量。
至1980年底,廣東改革開放的各項工作已經初步展開,經濟建設特別是外貿出口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發展得很快。一些大的合資項目,如大亞灣核電站、廣深珠高速公路、以補償貿易方式同澳門合作在韶關擴建大型發電機組、向外資貸款建設珠江三角公路橋等,都在進行經濟技術可行性論證或洽談。京廣鐵路衡廣複線準備複工,廣梅汕鐵路正在勘探規劃,廣深公路正在改造,黃埔電廠正在建設,沙角電廠即將動工。通過對商品流通體製和物價改革,使市場活躍,商品供應改善。幹部群眾積極性提高,新的事物、新的經驗不斷湧現。
1979年9月,習仲勳出席黨的十一屆四中全會,接著又參加了黨中央召開的一個討論經濟工作的座談會。會議期間,鄧小平對廣東辦經濟特區問題作了重要批示,要廣東省委放手搞,加緊搞。要寬些,快些,小手小腳沒辦法搞。還說,特區,將來台灣搞回來,香港搞回來,也是特區。過去陝甘寧也叫特區。是我們中國的地方就是了。鄧小平的批示,給廣東的同誌增添了新的巨大的力量。廣東省委迅速對深圳、珠海、汕頭三個經濟特區作了規劃,加快了步伐。1980年8月26日,葉劍英委員長主持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會議批準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至此,中國經濟特區正式誕生,並有了法律保障。寶安、珠海、汕頭由建設外貿出口基地到出口特區再到經濟特區,從醞釀到正式誕生,前後經過兩年時間,習仲勳為廣東經濟特區的建立和對外經濟活動先行一步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1980年9月24日和25日,習仲勳、楊尚昆、劉田夫一起去北京中南海,向中央書記處彙報廣東的工作,得到中央負責同誌的全力支持。中央書記處的會議紀要是這樣寫的:“中央授權給廣東省,對中央各部門的指令和要求采取靈活辦法,適合的就執行,不適合的可以不執行或變通辦理。”它體現了中央對改革開放的支持和決心,鼓勵廣東更加大膽地去幹去闖。它是習仲勳臨離開廣東、調回中央工作之前,為廣東爭取到的“尚方寶劍”。此後連續幾年,黨中央、國務院陸續不斷地召開了廣東、福建兩省會議,專門研究和解決兩省在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措施中的新情況、新問題。
習仲勳同誌是1978年4月6日來廣東工作的,至1980年12月調離廣東,前後近三年時間。之後,他多次到廣東考察和指導工作,為廣東的經濟社會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
習仲勳同誌不愧是傑出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有革命膽略和遠見卓識。1978年來廣東工作時已是65歲高齡,借用詩句“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來形容他是很合適的。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他那跋涉於艱難征程上的仆仆身影,是那樣令人難以忘懷,又是那樣使人感到親切。○
題圖 1978年,習仲勳接起廣東省委第二書記(實際主持全麵工作)的擔子,主管祖國的南大門
責任編輯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