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仲勳“把守南大門”搞改革
紀念習仲勳誕辰100周年
作者:彭月才
1962年,習仲勳因為小說《劉誌丹》被打成“彭高習反黨集團”的主要成員。1977年底,中共中央為習仲勳平反,並安排他赴廣東工作。習仲勳主政廣東期間,根據廣東的情況,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在廣東創辦特區的改革構想,得到了鄧小平、葉劍英等中央領導的支持,使廣東成為中國第一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窗口,體現了他非凡的魄力和遠見卓識,真正“殺出一條血路來”。
出口加工的規劃考察
習仲勳平反後不久,於1978年4月6日到廣東工作。先是任省委第二書記、省革委會副主任,後又當選為省長。當時麵臨的首要工作是如何解放思想,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盡快把生產搞上去,把經濟搞上去。
1978年4月10日至5月6日,國家計委、外貿部經濟貿易考察組抵達香港、澳門,進行實地調查研究,看了不少工廠、農場、港口、建築工地、農產品市場和一些商店,並同有關企業單位座談。他們調研後寫出《港澳經濟考察報告》上報中央,建議廣東省委把靠近港澳的寶安、珠海兩縣改為兩個省轄市(相當於地委),派得力幹部,加強領導力量;兩地的農業,從“以糧食為主”逐步轉到“以經營出口副食品為主”的軌道上來;積極發展建築材料工業和加工工業;開辟遊覽區,辦好商業、服務業和文娛場所;等等。
6月20日晚,習仲勳主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研究關於迅速開展對外加工裝配業務和寶安、珠海兩縣的建設問題。常委學習了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李先念等人在中央政治局討論《今後八年發展對外貿易、增加外彙收人的規劃要點》時的指示,和中央政治局同誌聽取赴日本經濟代表團、赴港澳經濟貿易考察組彙報時的指示。省委常委認為,黨中央對廣東十分關心,給予很大支持。我們必須認真貫徹,抓緊落實,切實搞好對外加工裝配業務和寶安、珠海兩縣的建設,決不辜負黨中央的殷切期望。我們應該切實抓好,一件一件抓落實,決不能“隻聽樓梯響,不見人上來”。在習仲勳的主持下,廣東省委、省革委會對舉辦出口加工區進行了反複研究和論證,在領導層中形成了一致的意見。習仲勳和省委根據廣東的特點,並且參考了亞洲“四小龍”經濟騰飛的成功經驗,著手籌建大規模出口基地。習仲勳等人還到深圳、珠海、汕頭察看地形、地貌,和有關人員研究特區和市政規劃的初步藍圖。
1978年7月至8月,習仲勳開始了他的“東三區”之行的考察,先後到了當時梅縣、汕頭、惠陽地區的21個縣,接觸了很多人。他一路找各級幹部座談,找群眾談話,到村莊、地頭、山野、工廠調查。盛夏7月,習仲勳到職不久,在省委副秘書長張漢青等人的陪同下,驅車前往深圳考察。公路坑坑窪窪,很不好走。進入寶安一看,公路兩旁雜草叢生,十分荒涼。寶安靠近香港,近幾年外流香港的有好幾萬人,土地丟荒有20多萬畝。習仲勳一行在路上顛簸了一天,才抵達深圳。當時的深圳,是一座隻有兩條半街的邊陲小鎮,街道狹窄,房屋低矮殘舊,破破爛爛。翌日,在惠陽地委副書記、寶安縣委書記方苞等人的陪同下,習仲勳沿著一條沙土小路來到南嶺村。這個地方是個山窩,斷垣殘壁,雜草萋萋,荒涼得很。這個村子原來有600多人,近幾年外逃香港500多人,隻剩下100多人,大都是婦孺病殘。接著,習仲勳來到沙頭角考察,幾塊豎在街中間的石頭,把一條窄窄的中英街一分為二,兩邊貧富懸殊,對照非常鮮明。香港那邊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人們忙忙碌碌,顯得一派繁華熱鬧。而這邊卻一片荒涼,蕭條冷落,很多人往那邊跑,不回來。看到這種情景,習仲勳的心一沉,頓時有一種被撕裂的疼痛。長期在內地工作的習仲勳那時不得不麵對著活生生的資本主義的樣板,不得不麵對社會主義的廣東與資本主義的香港令人難堪的對比。作為一個老革命家,他絕不能裝著看不見。他支持和鼓勵寶安的同誌,“說辦就辦,不要等”,“隻要能把生產搞上去的,就幹,不要先去反他什麼主義。他們是資本主義,但有些好的方法我們要學習”。後來,習仲勳有一次去深圳檢查工作,正好碰上農民外逃香港,衝擊邊防線。習仲勳感觸很深:新中國成立20多年來,搞閉關鎖國,加上“文化大革命”的破壞,我國經濟瀕於崩潰,群眾生活困難,再不改弦更張,外逃的就會更多了。治標與治本同抓,“本”就是發展生產力、進行改革開放。
“東三區”之行結束後,廣東的經濟究竟應當怎樣搞?應當搞成一個什麼樣的經濟?怎樣發揮優勢?怎樣才能克服或避開弱點?調整經濟應當往哪裏使勁?這些問題無時無刻不在習仲勳的腦海裏打轉。
“對!關鍵是政策。”一番思考之後,習仲勳認定,如果中央給廣東一些特殊政策和機動餘地,廣東人民完全有能力把經濟搞上去。目光高遠的習仲勳,不是僅僅從廣東省一個角度思考問題,而是從中國全國角度思考,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去思考。他看到:資本主義國家確實在發展經濟方麵取得了一定成績,有搞經濟建設和經濟管理的經驗。那麼,資本主義國家這方而的經驗是什麼?我們可不可以學習、借鑒?這是習仲勳調研回來後一直苦苦思索的問題。他重新學習了毛澤東在1954年寫成的《論十大關係》,以及毛澤東在1956年前後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獨特道路的文章和講話;同時,找來許多香港、澳門、東南亞一些國家經濟發展的材料閱讀。最後,他得出結論:中國要發展得快,必須吸收境外先進經驗,應該引進境外的資金、設備和人才,這是中國目前加快發展的正確選擇。基本思路就是引進先進技術,借鑒先進管理經驗,引進資金、設備,可以允許外商進入中國大陸來辦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