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日下午,部隊從太陽寺出發繼續北上,在陝西寶雞縣西部涉過渭河,進入甘肅靈台縣境。但是,在過了千陽、隴縣之間的高崖鎮,再向東北方向前進時,國民黨一個連的兵力突然出現在蔡家河東梁卡住山道,截斷了第五支隊北去的通路。敵我雙方幾度交戰,均未能結束戰鬥,最後進入相持狀態。習仲勳當晚在溝底蔡家河堡子召集隊委開會。經研究決定,派劉林圃、呂劍人去乾縣,與國民黨軍楊文伯取得聯係,利用舊友關係,把部隊拉到乾縣休整;派習仲勳、左文輝迅速向長武亭口進發尋找新的突破口;許天潔、李特生則率領第五支隊隨即撤離戰場,連夜向嶽禦寺前進。
途中,起義部隊與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民團又作戰多次,長途跋涉,克服了種種困難,一直頑強前進。當部隊到達永壽縣的嶽禦寺時,官兵已疲憊不堪,各連自行休息。但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此時他們的宿營地正是當地大土匪王結子部的老巢。雙方之間隨即展開激戰。但是,由於雙方力量十分懸殊,敵憑借兵力武器優勢步步逼近,加上起義部隊晝夜長途行軍,疲勞過度,激戰數小時後,我人員傷亡慘重,彈藥消耗殆盡,幾近失去戰鬥能力。最後隊伍被打散,兩當起義失敗。
轉戰渭北,繼續革命,創建西北紅色革命根據地
兵變失敗後,習仲勳心情非常沉重。他曆經數載,嘔心瀝血,付出了大量艱苦而細致的工作,最終卻沒有將這支隊伍帶到蘇區。為此他抱憾不已。習仲勳晝伏夜行,秘密返回了位於陝西渭南的家鄉富平縣。其時,反動當局正在到處懸賞捉拿兵變的主要負責人。習仲勳一邊躲避敵人的通緝,一邊尋找黨組織。同時,他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起義失敗。
殘酷的鬥爭,嚴峻的現實,對於這位還不足19歲的年輕隊委書記來說,精神負荷是十分沉重的。既為起義失敗而痛苦,也為接下來何去何從而彷徨。加上十多天翻山越嶺,長途跋涉,他的體力極度消耗,身心俱疲。
後來,他曆盡艱辛找到了劉誌丹、謝子長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劉誌丹的一番話,一掃習仲勳因兩當兵暴失敗的鬱悶情緒,心情一下子輕鬆了許多。劉誌丹對習仲勳說:“幹革命還能有不失敗的時候,失敗了再幹嘛!失敗是成功之母。我失敗的次數要比你多得多。”“幾年來,陝甘地區先後舉行過大大小小70多次兵變,都失敗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軍事運動沒有同農民運動結合起來,沒有建立起革命根據地。如果我們像毛澤東同誌那樣,以井岡山為依托,搞武裝鬥爭,建立根據地,逐步發展擴大遊擊區,即使嚴重局麵到來,我們也有站腳的地方和回旋的餘地。現在最根本的一條是要有根據地。”謝子長也叮囑習仲勳:“過去我們沒有根據地,現在要搞。”“你要在發動群眾的基礎上,成立農民協會,組織遊擊隊,開展遊擊戰爭。”
在劉誌丹、謝子長的鼓勵和支持下,習仲勳再次返回渭北,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繼續開展武裝鬥爭。很快就發展了一批黨員,建立起秘密武裝,開展了大規模的分糧鬥爭。此後,他被黨組織派到照金做農民群眾工作,先後任陝甘邊區特委軍委書記、陝甘邊遊擊隊總指揮部政委。他憑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誌,與劉誌丹、謝子長等並肩戰鬥,創建和發展了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為西北地區第一塊紅色革命根據地——渭北蘇區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責任編輯潘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