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外交生涯中的若幹“最後一次”
紀念毛澤東誕辰120周年
作者:武文笑
世紀偉人毛澤東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運籌帷幄,殫精竭慮,鞠躬盡瘁,無私奉獻了畢生精力。他在外交上的高瞻遠矚,雄才大略,令人矚目和敬仰。那麼,這位外交戰略家和活動家在輝煌的一生中寫就了幾多令人深思的“最後一次”?
最後一次出國訪問
毛澤東一生隻出過兩次國,都是去蘇聯。一次乘火車,是在1949年12月6日至1950年3月4日,去了89天。另一次是1957年,乘飛機去蘇聯。
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應蘇共中央和蘇聯部長會議的邀請,毛澤東率中國代表團訪問蘇聯,參加了十月革命40周年慶祝活動。
代表團在訪蘇期間還參加了在莫斯科召開的12個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和64個共產黨、工人黨代表會議,並在兩個會議宣言《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宣言》《和平宣言》上簽字。會議期間,毛澤東提出中國要在15年左右,在鋼鐵等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上趕上和超過英國。同年12月2日,劉少奇代表黨中央向中國工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致祝詞時,宣布了15年趕超英國的口號。
這是毛澤東繼1949年底至1950年初,為同蘇聯政府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而出訪後的第二次訪蘇。也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後一次出國訪問。
11月14日,12個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在克裏姆林宮喬治大廳開幕了。在這次會議和隨後召開的64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中,毛澤東有幾次即席講話,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他讚揚蘇聯發射第二顆人造地球衛星:“不是講美國非常厲害嗎?你為什麼到現在連一個山藥蛋還沒有拋上去?”各國代表聽到毛澤東的生動語言,氣氛活躍。毛澤東又講到,任何一個人都要人支持。一個好漢也要三個幫,一個籬笆也要三個樁。這是中國的成語。中國還有一句成語,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你赫魯曉夫同誌這朵荷花雖好,也要綠葉扶持。我毛澤東這朵荷花不好,更要綠葉扶持。
對於戰爭與和平問題,毛澤東著重指出,歸根結底,我們要爭取15年和平。但是,我們現在還要估計一種情況,就是想發動戰爭的瘋子,他們可能把原子彈、氫彈到處摔。他們摔,我們也摔,這就打得一塌糊塗,這就要損失人。問題要放在最壞的基點上來考慮。我們黨的政治局開過幾次會,講過這個問題。我們中國還沒有建設好,我們希望和平。但是如果帝國主義硬要打仗,我們也隻好橫下一條心,打了仗再建設。每天怕戰爭,戰爭來了你有什麼辦法呢?我先是說東風壓倒西風,戰爭打不起來,現在再就如果發生了戰爭的情況,作了這些補充的說明,這樣兩種可能性都估計到了。
就在赫魯曉夫講話後的第三天,毛澤東在克裏姆林宮同英共領導人波立特和高蘭第二次談話。毛澤東談到了中國的未來目標:我國今年有了520萬噸鋼;再過5年,可以有1000萬到1500萬噸鋼;再過5年,可以有2000萬到2500萬噸鋼;再過5年,可以有3500萬到4000萬噸鋼……中國人是很努力的。中國從政治上、人口上說是個大國,從經濟上說現在還是個小國。他們想努力,他們非常熱心工作,要把中國變成一個真正的大國。赫魯曉夫同誌告訴我們,15年後,蘇聯可以超過美國。我也可以講,15年後我們可能趕上或者超過英國。
訪問期間,毛澤東還對中國留蘇學生發表了著名講話。
最後一次會見斯諾
從1936年夏為揭開“紅色中國”之謎並向世界報道解放區真相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冒險來到陝北蘇區至1972年去世,毛澤東與他結下長達36載的真摯友誼。其間,斯諾數度來華,這生動體現著東西方文化在艱苦卓絕的中國革命戰爭和東西方尖銳對立的冷戰期間如何相遇、相撞、相通、相融,同時也折射了新中國外交萌芽、發展和壯大,以及中美從敵對到友好、從互不往來到關係解凍半個多世紀的曲折曆程。毛澤東曾說:“斯諾先生是為建立友好關係鋪平道路的第一人。”斯諾幾乎一生都在向全世界介紹中國人民艱巨、宏偉的革命和建設事業,為促進世界人民對中國的了解和友誼作出了獨特的傑出貢獻。
1960年7月,經過頑強鬥爭和努力,衝破了美國當局設置的重重障礙與阻撓,斯諾終於以“作家”的身份實現了他重訪中國的願望。斯諾為能夠首次訪問新中國而感到無比欣慰,他成為第一位報道新中國真實情況的駐華美國記者。在中國,斯諾受到熱情接待,他采訪了毛澤東、周恩來,見到了所有的老朋友。斯諾在中國的5個月間,行程幾千裏,到了14個省的19個城市,參觀了人民公社、工廠、部隊、學校、醫院、監獄,與工、農、兵、學、商、前資本家、少數民族代表、末代皇帝和服刑人員等70餘人交談。斯諾表示,20年不見,中國完全變了樣,變化之大、速度之快令他驚訝。他對一名解放軍士兵說:“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完全沒有仇恨。由於歪曲宣傳,美國人民對中國人民不了解。但即使不了解,我能向你們保證,如果美國政府向中國發動非正義戰爭,美國人民決不支持也不會參加。”
1964年10月18日,為了親眼實地了解中國人民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所取得的成就,斯諾以法國《新直言》周刊記者的身份再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斯諾這次訪華,意義十分重大。1964年10月,對中國來說,發生了兩件轟動世界的大事。一件事是10月15日赫魯曉夫下台,標誌赫魯曉夫反華活動的失敗;第二件事是第二天即10月16日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由此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核訛詐,向世界顯示了中國的實力。在經曆了1958年以後的三年困難時期,在國際上,中國當時是一幅饑餓動亂的形象。而兩件大事,則標誌著中國已走出了低穀,奮發圖強,重振國威。斯諾在中國一些地方進行調查采訪,並與毛澤東等很多重要人物會麵、暢談。1965年1月19日,斯諾結束了這次訪華,滿載而歸。
“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讓遠在瑞士的斯諾很不理解,他急切盼望重訪中國,了解中國的真實情況。1970年6月,中央決定以毛澤東主席的名義邀請埃德加·斯諾夫婦訪華。經過一番波折,斯諾於同年8月10日第三次訪華。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的熱情接見。
1970年12月18日,毛澤東在中南海家中同斯諾再一次作了長達5個小時暢談。他們一邊吃早餐一邊談話。斯諾說:“現在中國的農業情況很好。”毛澤東實實在在地說:“中國的農業還是靠兩隻手,靠鋤頭和牛耕種。”吃完飯,斯諾跟隨毛澤東來到他的書房,繼續進行談話。
“斯諾先生,我不喜歡進行接見記者式的談話。今天我們進行的是一次交談,老朋友式的談心。我不反對你在寫文章時用我的話發表我的一些意見,但最好不要直接引用。今天,我們不分中國人、美國人。我是寄希望於這兩國人民的。我寄很大希望於美國人民,美國人民將是一支有益於世界的潛在力量。”
斯諾說:“據說中美之間已經在進行這方麵的溝通和聯係。”毛澤東說:“我們之間已經多次交換信件,美國早就說要派人來,我們也正在考慮怎麼接待他們。對於波蘭華沙那個會談不感興趣,要當麵談。所以我說尼克鬆願意來,我願意和他談,談得成也行,談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當作旅行者來也行,當作總統來也行。總而言之,都行。他如果願意來,我願意和他談。我看我不會和他吵架,批評是要批評他的。我們也要作自我批評,就是講我們的錯誤、缺點,比如我們的生產水平比美國低。別的我們不作自我批評。”
斯諾問:“主席先生,兩個月前在天安門城樓上,您曾告訴我您不滿意目前的情況,您能給我解釋嗎?”
毛澤東說:“其實我是非常討厭個人崇拜的,但‘文化大革命’期間也有必要采取這一種討人嫌的做法。那個時候的黨權、宣傳工作的權、各個省的黨權、各個地方的權,比如北京市委的權,我也管不了。所以那個時候我說無所謂個人崇拜,倒是需要一點個人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