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出題人常常會設置一些“陷阱”,即具有幹擾性的錯誤題支,這些題支或符合題幹的某些要求,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所以,如果孩子稍不留意,就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
比如,有這樣一道曆史題:
1946年,美國前總統胡佛宣稱:“目前,隻有我們才能把自己的政策強加給世界。”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鬆發明聲明:“美國決心用一種新的彬彬有禮的態度來很好地傾聽北約夥伴的意見。”美國態度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美國實力衰弱,尋求歐洲支持
古巴導彈危機爆發,美國尋求歐洲幫助
美歐關係惡化,美國力圖緩和
歐洲共同體建立,美國重視歐洲地位
很多孩子一看到“美國實力衰弱”,就不假思索地選擇了“A”。事實上,正確的答案是“D”。
孩子要解決這一類的問題,就要在平時訓練的時候,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抗幹擾能力。在題解的時候,要全麵、仔細地理解題幹所提供的各種信息,將觀點片麵的、錯誤的、絕對化的題支全部排除,然後選出最符合題幹要求、與題幹聯係得最緊密的選項。
同時,孩子還要總結一些解題技巧和方法,對一些易錯的知識點進行剖析,對一些易混淆的知識點進行對比辨析。
忽視設問中的限製語
每一道題都有若幹個設問,而幾乎每一個設問都有限製語,其目的是使設問的角度、範圍指向明確且清晰,可以增強孩子的解題意識。如果孩子因馬虎大意而忽略了設問中的限製語,就可能會答非所問、南轅北轍。
比如,有一道曆史題是這樣的:
1997年7月1日,(南京)靜海寺內懸掛起一尊大銅鍾。鍾的主體高1.842米……當天,155聲警世鍾敲響……請問,材料中“鍾的主體高1.842米”,並選擇在1997年7月1日敲響“155聲警世鍾”,這樣的安排與中國近代史的哪一曆史事件有關?
鍾的主體高1.842米,其實就指明了發生那一曆史事件的年份——1842年,而曆史事件是中國近代史上與外國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如果孩子忽視了設問中的限製語“1.842米”,可能就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對於這一類的問題,孩子要提煉、歸納、概括材料,把材料中的內容劃分成幾個不同的層次,並提煉出自己所要回答的問題的關鍵詞、關鍵句。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特別注意句號、分號、省略號等標點符號,因為這些一般都是材料層次劃分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