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曆史、政治、地理等科目,很多媽媽認為隻要多下點工夫,把該記住的都記住,該背誦的都背過,就能考出個好成績。而事實並非這麼簡單,即使孩子已經把知識點都吃透了,也會因為粗心大意而丟分。
比如,有的孩子在做題的過程中過於緊張、焦躁,結果丟三落四,隻回答了題目中的一個要求,卻忽略了另外一個;有的孩子沒有審清題目,沒找到題目中的關鍵詞,就開始做題……結果,孩子的種種表現直接影響了考試成績。
所以,我們一定不能忽視孩子在曆史、政治等科目中表現出來的粗心大意,同時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為孩子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審題失誤
無論孩子是回答選擇題,還是主觀題,關鍵都在於審題。有的孩子審題隻讀一半,就開始用自己的想象得出一個結論;有的孩子容易形成思維定式,一看到自己熟悉的材料,心理上就比較放鬆,然後草率落筆,結果忽視了這道題的設問角度;有的孩子讀完題目之後,抓不住題目的關鍵點,等等。由於孩子的審題失誤,所以導致整道題都做錯了。
兒子在高考中遇到了一道題:運用唯物的辨證的觀點分析中國玉米深加工產業政策調整的哲學依據。由於他以往做得比較多的是運用“唯物論”的觀點分析材料,所以,他一看到題目前麵寫的“唯物”兩字,就開始從“唯物論”的角度來解題,結果回答不全麵。
事實上,孩子隻有吃透題意,看清題目中的設問,弄清題目要求回答的中心問題是什麼,才能避免走題、回答不全麵或答非所問等現象。
前麵已經講過了正確的審題方法,不過,對於曆史、政治等學科,題目中的關鍵性詞語就與其他學科有所不同了,一般為時間、地點、人物、專業術語等。此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孩子把材料或設置的問題分成幾個層次或幾個小問題,然後分別進行思考。
漏掉題目中的其他要求
有一個女孩經常會因粗心而漏掉題目中的其他要求,結果造成成績不理想。對此,媽媽教給了她一個好方法,就是在審題的時候,用鉛筆輕輕地勾畫出題目中幾個方麵的要求,等做完了題,再用橡皮擦掉勾畫的內容。
媽媽拿了一道政治題做例子:從文明與和諧兩個角度論述……顯然,這個題目既要從“文明”的角度來論述,又要從“和諧”的角度來論述。隨後,媽媽引導女孩用鉛筆在“文明”、“和諧”這兩個詞語下麵點了兩個點,以示提醒。
自從女孩掌握了這個方法之後,就再也沒有因粗心而漏掉題目中的其他要求了。
如果我們的孩子也有類似於這個女孩的問題,我們就可以采用這個方法,幫助他克服粗心大意的壞毛病。
不能正確排除幹擾項
一般來說,孩子在做選擇題的時候,都會用到兩種方法。其一是直選法,適用於答案比較單一、相對較簡單的選擇題;其二是排除法,可以從正確、錯誤、與題幹無關的選項入手,適用於相對較複雜的複合型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