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都在哪些地方粗心了?——孩子在數學上的粗心類別(1 / 2)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正確、迅速的計算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貫穿於數學教學的全過程,而這對學生的生活、學習和今後參加生產勞動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數學學習中,很多孩子都有粗心的壞毛病,比如,把看成了,把“6”看成了“9”,抄錯數字,審題不清,做計算題差錯多,不是忘了退位、進位,就是幹脆抄漏數字,應用題忘記寫單位……結果導致孩子無法發揮出自己原有的水平,從而嚴重影響了他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可以說,在孩子學習數學的過程中,粗心大意是一個巨大的“絆腳石”。對此,我們一定要了解孩子在數學上的粗心類別,並對其做一個大致的分析,以便根據不同的“病因”,開出不同的“處方”。

符號、數字

表現:符號混淆,把看成,把看成;數字混淆,把“1”看成“7”,把“3”看成“5”,把“6”看成“9”;抄寫失誤,把“56”抄寫成“65”,把“0.39”抄寫成“0.93”,等等。

最近,媽媽發現女兒在做數學題的時候,常常會看錯符號或數字。

有一次,作業本上有這樣一道題:“3×6=”,她寫的答案是“9”。媽媽就問她:“3乘以6等於多少?”她迅速答道:“18.”媽媽繼續問:“那你作業本上怎麼寫的是9呢?”她答道:“是我錯把乘號當成加號了。”

於是,媽媽開始訓練女兒,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符號與數字拿出來,讓她辨別。然而,單獨把符號或數字拿出來,她都能辨別出來,但是一融入算式中,她還是很容易混淆。媽媽覺得奇怪,這些數字或符號的區別如此明顯,女兒為什麼會看錯呢?

分析:其實,產生這種錯誤的一個原因是“感知事物不仔細、不全麵”。孩子在做計算題的時候,首先是通過感覺器官來感知由符號或數字組成的算式。如果孩子感知事物比較籠統、模糊,就隻能感知個別部分,缺乏整體性,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幹擾,集中感知事物,所以就會看錯數字或符號、抄錯數字、漏寫數字。

此外,這也與孩子的注意水平的發展不夠完善有關。由於孩子在注意力的穩定性、廣度、轉移和分配上發展得不完善,就隻能看到算式的大致輪廓,容易漏掉某些細節,所以就常發生寫錯符號、抄錯數字、漏寫數字等錯誤。

計算

(1)表現:忘了退位或進位,計算“5040-199”,正確答案是“4841”,而孩子很容易算成“4941”;計算“5748 899”,正確答案是“6647”,而孩子很容易算成“6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