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語文也粗心!——孩子在語文方麵粗心的表現(1 / 1)

粗心大意是很多孩子的通病,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尤其在學習方麵表現得更為突出,幾乎成為了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最大因素。對此,我們要了解孩子在主要學科中粗心的表現,以及應對粗心的措施,從而引導他認真、細心地對待學習。

很多媽媽都有這樣的疑問:“語文就是寫寫字,孩子無非是寫錯個字,還能有什麼粗心的表現啊?”

其實,孩子在語文方麵粗心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而且,語文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如果孩子因粗心而影響了語文的學習,那麼勢必會影響其他學科。比如,孩子因粗心而在閱讀方麵出現漏字、添字、跳行的現象,那麼,他在學習其他學科的時候,就會出現閱讀障礙,尤其是審題時,很容易出現審題失誤的問題。所以,我們一定要重視孩子在語文方麵粗心的表現。

一般來說,孩子在語文方麵粗心的表現形式有以下幾種。

第一,拚音容易混淆,如“b”和“d”、“p”和“q”、“b”和“p”等;形近字、音近字容易混淆,如“入”和“人”、“己”和“已”、“烏”和“鳥”、“撥”和“拔”、“很”和“狠”、“戰”和“站”、“圓”和“園”等。

男孩上一年級,當媽媽給他聽寫拚音的時候,他經常把字母“p”寫成“q”。媽媽發現,他還常常把“p”讀成“q”,把由“p”組成的拚音,如“pin”讀成“qin”。

其實,孩子之所以會經常把字母混淆,把形近字、音近字混淆,不隻是因為表麵上馬馬虎虎,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比如,孩子感知事物的特征不夠精細,比較籠統,缺乏相應的感性材料;孩子缺乏生活經驗,理解力較弱,多采用機械記憶的方法;當孩子識記了前麵所學習的拚音或漢字之後,很容易對學習後麵的內容造成幹擾,就形成“前攝抑製”,比如,先學習了“p”,再學習“q”的時候,就容易把“q”寫成“p”,反之就形成“倒攝抑製”,比如,先學習了“人”,後學習了“入”,就容易把“人”寫成“入”。

第二,錯別字比較多,不是多一筆,就是少一筆。比如,孩子把“猴”字的右半部分寫成“候”,把“染”字右上角的“九”寫成“丸”,把“安裝”寫成“按裝”,把“甘拜下風”寫成“甘敗下風”。

一位媽媽非常苦惱地說:“打開兒子的作業本,粗略地看上去感覺挺整齊,但是仔細一看,粗別字‘滿天飛’,明明這個字沒有點,他偏偏給點上個點;明明這個字有一撇,他偏偏就漏掉那一撇。我真不明白,他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錯別字?照這樣發展下去可怎麼辦啊?”

研究顯示,從整個辨認漢字的過程來看,孩子首先辨認的是字的大致輪廓,然後才是具體的組成部分。如果孩子大大咧咧、馬馬虎虎,就很容易出現多一筆、少一筆的現象。

此外,有的孩子肌肉發育不平衡,眼與手的協調性比較差,看到的是一回事,手上的動作又是另一回事,再加上他本身注意力不穩定,就很容易出現缺筆、漏筆和誤筆的現象。

第三,閱讀能力較差,速度比較慢,容易出現漏字、添字、錯字的現象,也容易把詞組讀反,甚至跳行。

我們大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孩子在閱讀的時候,眼光在不停地搜索,但是速度卻跟不上。其實,這是因為孩子的視覺寬度不夠,文字通過眼睛反饋到大腦的速度就比較慢,然後經過大腦的信息處理,再通過口頭表達出來,就顯得比較緩慢而吃力。

第四,審題不清,沒有讀明白題目的要求就開始做題。

小鑫做題特別著急,經常把題目讀到一半,他就開始做題了。比如,題目要求是“用橫線畫出下列詞語搭配正確的”,而他一看到“用橫線畫出”,就下意識地以為“畫出錯誤的”,結果他整道題都做錯了。

小鑫的這個毛病,是很多孩子常犯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孩子受到了思維定式的幹擾。也就是說,孩子很容易受到以往經驗的影響。比如,孩子前段時間所做的題目是“寫出下列詞語的反義詞”,那麼,當他看到類似的題目時,他就會習慣性地認為是寫出“反義詞”,其實,題目是要求寫出“近義詞”。

第五,考試漏題,或者漏掉題目中的其他要求。

當孩子的知覺、思維、肌肉操作等一係列活動同時進行的時候,如果他的注意力不持久、易分散,就很容易顧此失彼,不是漏掉某道題,就是漏掉題目中的其他要求。比如,題目要求是“下麵這篇短文有多個錯別字,請將它們用圓圈標記出來,並在後麵改正過來”,結果,孩子隻標記出了錯別字,而沒有在後麵改正過來。

當然,孩子在語文方麵粗心的表現不止以上這幾種。對此,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分析、總結在語文方麵有哪些粗心的表現,並探究其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