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件事就是小事一樁,有什麼好在意的?”
“那麼多大事都顧不過來了,誰總關注小事啊?”
“我沒注意這件事,太小了!”
……
很多孩子都“瞧不起”小事,認為小事是不值得一提的,覺得隻要關注大事、做好大事就好了,小事即使不注意也不會有什麼大礙。但事實卻是,沒有哪件小事是獨立存在的,它總是和其他一些事情有或大或小的聯係。而正是這樣的聯係,才使得這件小事成為了某個事件鏈條中的一部分,如果缺了這一部分,那麼,整件事可能就無法順利完成。
上四年級的兒子星期一要去參加期末考試,星期天的晚上媽媽就提醒他:“把你要用的鋼筆準備好,灌好鋼筆水,看看……”
媽媽還沒說完,兒子就擺擺手打斷道:“哎呀,那些小事,無所謂,別打擾我,媽媽,我現在正在複習、背誦呢!”
媽媽歎了口氣,沒再說什麼。第二天,兒子沮喪地回到了家,說是最後寫作文的時候,眼看著還有一段就要寫完了,可鋼筆卻突然沒水了,急得他滿頭大汗。而且,當時考試時間就快要到了,他不得不用鉛筆把剩下的一段寫完了。
媽媽這時才說:“在你看來,灌鋼筆水是小事,但如果你忽略了它,它就有可能變成阻礙你成功的大事。可要記住這個教訓啊!凡事無小事,對所有事都認真細心才能助你取得成功。”
可能很多孩子都經曆過類似事例中這樣的“一件小事影響全局”的事情,相信這樣的後果也總能讓他感到後悔不已。那麼,為了不讓孩子再因為小事而後悔,我們就要培養他“小事不小”的意識,讓他重視起任何一個小細節,使他能細心地做好所有事。
提醒孩子對所有事都要一視同仁
有的孩子習慣於將事情“分級”,就拿寫作業來說,他會覺得“將作業寫完”是大事,而“注意字跡幹淨整齊”則是小事,所以,他會盡快將作業寫完,絲毫不在意字寫得怎麼樣。但是,如果隻圖快而不去認真寫,那就很有可能因為粗心大意而出現各種錯誤,比如將“0”寫成“6”,或者看上去寫的是小寫的英文“v”,可實際上寫的卻是“l”。
鑒於此,我們就要提醒孩子對所有事都一視同仁。如果要寫作業,那麼寫完很重要,寫清楚很重要,寫正確更重要。可能有的孩子會問,事情不是有“輕重緩急”嗎?重要的、著急的好好做不就行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不管是什麼樣的事,不管是上學還是穿襪子,孩子隻有將所有他能做的事情都做好了,才代表他是一個細心的人。否則,隻在某些他認為是大事的事情上認真細心,卻忽略了那些他認為是小事的事情,到頭來,他可能還會在小事上栽跟頭。
讓孩子嚐試將小事當成大事來看
孩子之所以無視小事,可能是因為他覺得小事都是沒有意義的。但隻要某個事情有其存在的理由,那麼,它就應該受到我們的重視。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的孩子覺得鉛筆能寫出字來就行,至於是不是要把它削得更細更長,這隻是小事。可如果筆芯太粗的話,那麼,在小格子或者小橫線上寫字時,字就不容易寫開,有可能就沒法將作業寫得更好看;如果筆芯太短,那麼寫不了幾個字,筆芯就磨沒了,想要再寫都寫不出來,等到時候再去找削筆刀削鉛筆,那麼,寫作業的時間不知不覺就被拉長了。
因此,我們不妨讓孩子嚐試一下將小事當成大事來看,將每一件事都重視起來,都用一種認真的態度去對待。還用削鉛筆來舉例,看到鉛筆芯粗了、短了,那就趕緊找削筆刀將鉛筆削好,如果鉛筆快用完了,也要提前去文具店買來備好。
別讓孩子太過“事無巨細”
事無巨細是一個好習慣,這會讓孩子重視起所有的事情,使他不會遺漏任何一個細節。可是,有的孩子卻會變得太過“事無巨細”,結果,所有的事情都堆到了一起,反而使他不能很好地處理事情。尤其是如果他對所有小事都太過重視的話,這不但會耽誤他的時間,還會影響他做主要事情的精力。
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學會合理分配他的精力,有些小事,比如出門前係好鞋帶,就不一定非要多麼隆重地對待,隻要有足夠的注意,不隨便忽略它就可以了。千萬不要為了係鞋帶耽誤很長時間,否則,他做事就變成了本末倒置。孩子應該將主要的精力放在重要且著急的事情上,有些小事如果是摻雜其中的,我們隻要提醒他到時候注意一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