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之所以被稱為細節,就是因為它不太容易被人發現,我們可能並不能一眼就看出來,往往都需要細心觀察後才能有所察覺。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五彩繽紛的,但他卻可能隻注意到了大的方麵,忽略了小的方麵;他也可能隻注意到了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其他部分則被他完全忽視掉了。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因為觀察不仔細而出現疏忽,而也許那些被他疏忽的細節卻恰恰是最重要的部分。
所以,要培養孩子細心的好品質,我們就可以從細心觀察入手,讓他在觀察中明白細節的魅力。
星期五的傍晚,女兒剛進家就迫不及待地蹲在了家裏的仙人球旁。原來,老師留的作業是要求描寫自己熟悉的一種植物,她當即就想到了要寫家裏的那盆仙人球。
一番觀察之後,她立刻趴在桌子上寫了起來。可是沒寫幾行,她就發現除了“圓圓的、墨綠色的、渾身長滿刺”這幾個特點之外,再也找不出其他可寫的內容了。
看到女兒皺著眉頭、咬著筆,媽媽問道:“怎麼不寫了?”
女兒說:“沒得寫啊!要不我換個植物寫好了,仙人球的特點太少了!”
媽媽笑了笑,招招手讓女兒和她一起站在了仙人球麵前,然後說道:“你覺得它特點少嗎?可是你仔細看看,這個仙人球其實並不是正圓的,它的頂部還有個小坑呢,而且整個球的顏色也不一樣哦,好好瞧瞧,看到了嗎?一半墨綠色,一半就有些發黃了。還有啊,刺的顏色、形狀你注意到了嗎?”
女兒忽然發現,經過媽媽這麼一提醒,好像還有很多東西她都沒注意到。媽媽這時才說:“要觀察,就不能忽略細節,否則,你的觀察可就是不完整的啊!而且,難道你沒注意到嗎?仔細觀察這些細節後,你就會發現你眼中的仙人球是多麼美麗啊!”
孩子眼中的觀察,可能隻停留在“看”的階段,還並不是觀察。他“看”得很快,也“看”得很粗,一些表麵很明顯的東西他看到了,但更細微的地方卻可能會被他漏掉,同時,一些重要的信息便也因為他的粗心而被漏掉了。
所以,我們就要引導孩子學會細心觀察,培養他良好的觀察力,使他能注意到細節的魅力,並由此開始更主動地去發現細節,提升觀察的縝密性,以減少粗心大意的情況。
提醒孩子要以一種平和的心態去觀察
急躁狀態下,很容易就會什麼都看不到。而孩子是最容易急躁的,就拿前麵事例中的孩子來說,為了寫作文,她急匆匆地就去觀察,結果,除了幾個很明顯的特征,其他的細節卻一點都沒注意到。而相反,如果孩子能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去觀察,那麼,他就能耐心地將所有地方都看到,一些細節自然也就不會被漏掉了。
所以,我們要提醒孩子,觀察時一定要靜心,可以按照一定的順序去觀察,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或者從裏到外,有了平和的心態,有了一定的觀察順序,孩子的觀察就能基本做到細致入微。
教孩子學會將事物“分解”開來看
孩子在看待一件事物時,總是習慣於看整體,但如果他看事物的範圍太廣的話,注意不到細節也就在所難免。那麼,我們就要教他學會將事物“分解”開,讓他能將一件事看得更加仔細。
比如,還以觀察植物為例,如果整體來看一株植物的話,也許孩子隻會注意到植物的顏色、形狀、有沒有開花,但再細致的地方他就看不到了。如果我們提醒孩子一下,讓他把植物“分”開來看,分別仔細觀察植物的葉子、枝幹、花朵、果實等各部分,這樣,他就能得到大量的細節信息。如果再仔細分的話,孩子還可以看到新長出來的葉子與快要枯萎的葉子有什麼不同,即將開放的花朵與已經開放的花朵又有什麼區別。這就是說,將事物分解得越細,孩子的觀察也就會越細。
引導孩子觀察我們對某些細節的處理方法
如果說前麵提到的觀察是一種靜態的觀察,那麼,引導孩子好好看看我們生活中的各種行為,讓他注意到那些行為中的細節,則是從動態的角度讓他看到細節所發揮的作用。
周末時,兒子想要給全家人露一手,他便學著媽媽的樣子,做了一道媽媽的拿手菜。雖然媽媽和爸爸都誇獎他的努力,但兒子也嚐出來了,他做的這道菜其實還差些味道。
於是,媽媽再做飯時,便讓兒子站在一旁看著,並提醒他仔細看。最後兒子才發現,原來是媽媽放調味料的順序有講究,難怪一樣的調味料,味道卻不一樣了。
這就是細節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因此,適當地引導孩子觀察我們是如何處理一些細節問題的,會使他掌握處理細節的訣竅。
不過,這也要求我們善於發現細節,並處理細節。所以,我們平時就要注意細心謹慎,注意積累這些細節處理經驗。這樣,在引導孩子觀察時,他才會有東西可看,我們也才能讓他在觀察中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