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檢查太浪費時間了!——粗心的孩子不愛檢查(1 / 1)

說起“檢查”,很多媽媽可能都會感到非常苦惱。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孩子不愛檢查作業。尤其是對於粗心大意的孩子,他總希望快點寫完作業,寫完後就不想再檢查了。而對於細心認真的孩子,他總會在做完作業之後,再認真地檢查一遍,以保證準確無誤。

事實上,檢查通常也是針對“粗心”而言的。對於孩子不會做的題目,檢查似乎沒有什麼意義,不會因為檢查就突然會做了。但如果孩子因為粗心大意而犯下錯誤,那麼,就可以通過檢查來發現錯誤、改正錯誤。

比如,當孩子做完一件事情之後,他可以通過檢查看看是否漏掉了某個環節,哪個環節沒有做好;當孩子做完作業之後,他可以通過檢查看看自己是否全都做完了,是否有遺漏的地方,單位有沒有寫,數字有沒有抄寫正確,有沒有寫錯字,有沒有用錯語法,等等。

總之,孩子可以通過檢查來降低出錯率,使所做的事情趨於完美,同時慢慢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可以說,對於粗心大意的孩子,檢查這一環節是非常重要的。麵對不愛檢查的孩子,我們一定要了解他為什麼不愛檢查。

一般來說,孩子不愛檢查的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麵。

第一,孩子認為檢查太浪費時間。

男孩很粗心,總會犯一些低級錯誤。所以,每當他寫完作業之後,媽媽都會叫他檢查一遍,而他總會說:“為什麼非要檢查啊?”

“你不檢查,怎麼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呢?”媽媽答道。

男孩辯解:“檢查一遍就相當於再做一遍,太浪費時間了。再說了,老師會批改,會把錯誤指出來,我根本就不用擔心。”

很多孩子都會有這個男孩的想法,認為檢查太浪費時間,所以就不願意檢查。從另一個角度講,是孩子沒有認識到檢查的重要性。孩子一旦認為檢查是必不可少的,自然就不會嫌浪費時間了。對此,我們可以通過講道理或講故事的方式,告訴孩子檢查作業的目的和重要性。

此外,我們還要調動起孩子檢查作業的積極性,讓他認識到,檢查作業並不會浪費很長時間。比如,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可以隻要求孩子檢查幾道題,孩子看到檢查的任務不繁重,自然就會認真檢查了。慢慢地,當孩子檢查出錯誤之後,他就嚐到了檢查的甜頭,就會調動起檢查作業的積極性。這時候,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慢慢擴大檢查的範圍。

第二,媽媽或爸爸替孩子檢查作業。

佳明的家庭作業質量很好,幾乎沒有錯誤,但是一到考試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因粗心而造成的錯誤。對此,老師感覺有點奇怪。

於是,老師把佳明叫到辦公室,問他:“老師發現你平時的家庭作業很少出錯,為什麼一到考試就會出現一些低級錯誤呢?”

佳明低聲說:“平時都是我媽媽給我檢查作業。”

原來,從佳明上學那天開始,媽媽就扮演起了“陪讀”的角色。每當他寫作業的時候,媽媽就會坐在一邊看書,或者是看他寫作業。當他寫完作業之後,媽媽就會認真地檢查一遍,一旦發現了錯誤,就會立即指出,然後讓他改正過來。

相信很多媽媽都有替孩子檢查作業的習慣。這樣做,表麵上看是直接糾正了孩子的錯誤,提高了他的作業質量。但是,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依賴心理,更不願意自己檢查了,這就助長了他粗心大意的毛病。

所以,我們一定不要替孩子檢查作業,而是要讓他養成檢查作業的好習慣。關於這方麵的內容,後麵的章節會有詳細的論述。

第三,孩子檢查不出錯誤。

媽媽發現女兒的作業本有很多低級錯誤,便問她:“為什麼不檢查一下呢?”

女兒皺著眉頭說:“我檢查了,但是沒看出來。”

“怎麼可能呢?如果你認真檢查了,肯定能看出來哪裏做錯了。我看你就是在狡辯,在推卸責任。”

這位媽媽下結論下得未免太早了,也許孩子真是沒檢查出錯誤。俗話說:“騎著毛驢找毛驢。”由於孩子對自己可能發生的錯誤缺乏預見性,對粗心的類型不了解,所以在檢查的時候就會感到很盲目,不知道檢查什麼,即使檢查了一遍,也還是檢查不出錯誤。

對此,我們要教孩子檢查的方法。比如數學,應該檢查有沒有漏掉題目、數字有沒有抄對、有沒有寫單位、計算過程是否出錯,等等。如果孩子還是檢查不出來,我們就可以縮小檢查的範圍,比如,孩子做了10道題有3道是錯的,我們就可以先圈出2道或3道,然後告訴他其中有1道題是錯誤的,如此一來,孩子主動檢查的積極性就會有所提高了。

此外,我們還可以把孩子的作業或試卷拿出來,幫助孩子總結一下他在哪些方麵有粗心大意的表現或容易出現錯誤的地方。當孩子了解了這些內容之後,在檢查的時候就會比較有針對性,會特別注意這方麵的情況,從而減少因粗心大意而出錯的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