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烏鴉看見一個“灰太狼”——孩子一心二用(1 / 1)

所謂“一心二用”,就是指把精力同時放在兩件事情上。一般情況下,一心二用所造成的後果是兩件事情都做不好。因為對於孩子而言,他還沒有能力同時高質量地做好兩件事情,正所謂“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

然而,孩子在學習或做事的過程中,卻常常一心二用。比如,他一邊聽課,一邊沉迷於空想,或者做一些與聽課毫不相幹的事情;一邊寫作業,一邊哼著小調;一邊思考問題,一邊擺弄鉛筆或橡皮;一邊看書,一邊聽歌或吃零食……如此一來,孩子就很容易出現粗心大意的情形。

兒子上一年級,最近非常癡迷《喜羊羊與灰太郎》,最喜歡灰太狼的角色,還要求媽媽給他買了幾個灰太狼玩偶,把它們擺放在書桌上。

有時候,兒子會一邊寫作業,一邊擺弄那幾個玩偶。有一次,老師布置的語文作業是朗讀課文《烏鴉喝水》,原文是這樣的:“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烏鴉看見一個瓶子……”結果,他居然讀成了:“一隻烏鴉口渴了,到處找水喝。烏鴉看見一個灰太狼……”

媽媽覺得奇怪,便打斷道:“什麼,烏鴉看見一個‘灰太狼’?”

兒子連忙說:“不對,是看見一個瓶子。”

媽媽發現,兒子一隻手按著書,另一隻手正擺弄著灰太狼玩偶。這時,媽媽終於明白,他為什麼會讀錯了。不過,媽媽並沒有批評他,而是和他商量好,把玩偶放在了客廳的擺飾櫃裏。如此一來,孩子粗心大意的現象就逐漸減少了。

這個男孩的故事是一個典型的一心二用的例子,一邊讀書,一邊擺弄身邊的玩具,才導致出現了錯誤。媽媽的處理方式非常科學,她並沒有直接批評兒子“太粗心”,而是在弄明白造成兒子粗心大意的原因之後,采取了恰當的處理方法,從而避免了孩子這種壞習慣的繼續發展。

孩子自從出生之後,就是依靠感官和四肢去探索周圍世界的,然後再把接收到的信息傳送給大腦,從而促進感官和四肢活動的協調。然而,當孩子一心二用的時候,大腦所接收到的信息就是混亂的,這會導致感官與四肢活動不協調,從而造成大腦思維指揮失靈,進而變得粗心大意。

那麼,麵對孩子一心二用的情況,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呢?

收起那些容易使孩子一心二用的物品

孩子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奇有趣的事物,所以,在學習或做事的過程中,經常會被周圍的物品所吸引。比如,孩子正在寫作業,看到書桌上擺放的玩具,就會被它吸引,而這勢必會影響學習效率和作業質量。

對此,我們要收起那些容易使孩子一心二用的物品。比如,孩子的房間要整潔、幹淨,不要在牆麵上懸掛卡通畫、照片等,不要擺放稀奇古怪的玩意兒;孩子的書桌隻擺放與學習有關的書本、文具,把那些暫時用不到的雜物放在書架或抽屜裏,等等。

此外,我們還要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習慣,就是無論在學習還是在做事,隻把需要用的東西拿出來,把不需要用的東西收起來,從而保持周圍環境的整潔。這樣一來,孩子就不容易因周圍事物而分心了。

減少與孩子學習或做事無關的幹擾

當孩子在寫作業的時候,有的媽媽一會兒給他送吃的、端喝的,一會兒問問他寫得怎麼樣了,一會兒又提醒他休息一下;有的媽媽還會一直坐在孩子的身邊,看著他寫作業,一會兒說“這裏不對”,一會兒說“那裏錯了”。

其實,無論孩子在做什麼事情,他的注意力和思維活動都需要連續性。如果我們總是隨意打擾孩子,就勢必會分散他的注意力,打斷他的思維活動,這樣很容易讓他養成一心二用的壞習慣。

所以,當孩子正在專心學習或做事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隨意打擾他,而是要盡量給他營造一個絕對安靜的環境,讓他專心致誌地做自己的事情。如果我們想要關心孩子的學習或做事情況,那麼,等他寫完作業或做完事情後再問也無妨。

教孩子學會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孩子養成做事一心一意的好習慣是非常有必要的。不過,有時候,我們也要教孩子學會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說,要訓練他同時做兩件或兩件以上事情的能力。

因為,孩子在做某些事情時需要感官的全力配合。比如,孩子在彈鋼琴的時候,眼睛要看琴譜,腳要踩踏板,耳朵要聽琴音,大腦還要分析、判斷音樂的節奏。如果孩子有能力分配自己的注意力,自然就能很好地應對了。

平日裏,我們可以訓練孩子一邊講故事,一邊根據故事情節變換表情;一邊唱歌,一邊根據內容做動作;一邊拍打皮球或籃球,一邊報出拍打的次數,等等。經過一係列的訓練,孩子就能慢慢學會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了。不過,並非所有的活動或事情都可以同時進行或同時操作,比如,聽課、寫作業就不可以,否則就得不償失了。我們可以遵循這樣的原則:不會導致孩子粗心大意;同時關注的兩件事情中,至少有一件事情是比較簡單的,是孩子比較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