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我就是想玩啊,玩多好——孩子總是愛貪玩(1 / 1)

當孩子還不會走路、說話的時候,他的大腦就已經具備了認知、歸納的能力。在玩耍的過程中,這些能力能夠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升。然而,很多時候,孩子隻顧著玩,卻把其他事情都拋之腦後了,尤其是學習。

有一個男孩特別愛玩,每天放學一回家就會放下書包到樓下找小夥伴玩。在四年級之前,他的學習成績一直都不錯,而且學習和玩從來都是兩不誤。

自從男孩升入四年級之後,功課比以前緊張了很多,但他還是控製不住玩的欲望,總是等玩夠了再寫作業。由於家庭作業量變多了、難度變大了,所以,他總會寫到晚上10點半左右。其實,到了9點半的時候,他就已經哈欠連天了。

幾天後,媽媽從老師那裏得知,男孩最近上課注意力無法集中,目光呆滯,跟不上老師講課的內容,家庭作業更是錯誤百出。隨後,媽媽拿出了他的作業本,發現差錯率比原來高了很多,不是忘了寫答案,就是忘了寫單位,不是少寫了一筆,就是多添了一點。

這個男孩由於貪玩而耽誤了學習時間,而學習時間又占據了休息時間,結果造成他過於勞累,寫作業時出現粗心大意、丟三落四的現象。由於他每天晚上休息得太晚,導致第二天精力不足,無法集中注意力,跟不上老師的思路。可見,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一係列的現象,是因為他太貪玩了。

很多媽媽一看到孩子貪玩就會訓斥道“整天就知道玩,都快玩傻了”、“玩心這麼重,將來怎麼能有大出息啊”,還會強迫他趕緊去學習。其實,即使孩子安靜地坐在了書桌前,他也無法專心於學習,可能滿腦子都是玩的畫麵,又怎麼能認真學習呢?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貪玩的孩子呢?

幫助孩子協調好學習與玩之間的關係

如果孩子能夠協調好學習與玩之間的關係,那麼,他就會“專時專用”,玩的時候會玩得很開心,學習的時候也會專心致誌。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協調好學習與玩之間的關係。

對此,我們要提前和孩子協商好,在認真寫完當天作業並檢查完畢的情況下,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果他因為貪玩而不認真完成作業或不檢查作業,就要暫時禁止他玩,等他做完了學習方麵的事情後再玩。如此一來,孩子就會用認真、謹慎的態度來對待學習了。

如果孩子正在非常開心地玩,我們最好不要強迫他去學習,而是要等他玩夠了之後,再去引導他學習。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在做完某種遊戲之後,大腦會處於一種興奮狀態,這時候是十分有利於學習的。

有的媽媽可能會問:“如果孩子玩起來沒完沒了,那該怎麼辦呢?”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事先規定孩子玩的時間,讓他在這個時間段內自由自在地玩。當孩子愛玩的天性得到滿足之後,自然就會安心學習了。

隻規定孩子的作業量而非寫作業的時間

有時候,我們除了讓孩子做老師布置的作業之外,還會額外讓他做一些練習,並規定他學習的時間,比如,再做1個小時的練習,才能出去玩。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迫不及待地想快點度過這艱難的1個小時,自然就會心不在焉、粗心大意。

如果我們換一種方式,把督促孩子學習的條件從“必須做1個小時才能玩”改為“隻要認真做完這幾道題就可以玩”,那麼,他很可能會保質保量地完成。

因為,如果我們隻規定孩子的作業量而非寫作業的時間,他就會從“必須再忍耐1小時”的消極狀態轉變為“認真做完這幾道題”的積極狀態,而這種積極狀態能夠幫助他集中注意力,從而在不知不覺中克服粗心的毛病。

引導孩子在玩中學習

很多媽媽認為,孩子貪玩肯定會影響學習。其實,學習與玩不是對立麵,而是可以相互依存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引導孩子達到一種完美的結合——玩中學。

我們可以通過與孩子玩遊戲的方式,讓他學習並鞏固所學的知識。比如,和孩子比賽看誰算數算得快;和孩子玩一些鍛煉邏輯思維的遊戲,如成語接龍、看圖說話;和孩子玩觸摸身體的遊戲,我們發號指令,孩子一邊做動作一邊說身體各部位的英文名稱,如我們說“Touch your nose”,孩子就一邊指著鼻子,一邊說“This is my nose”……

我們也可以利用身邊的資源,對孩子進行恰當的教育。比如,看到一個氫氣球飛上天,就可以引導他思考“氣球為什麼會飛上天”;下了一場大雪,就可以帶著他到戶外,一邊堆雪人,一邊觀察雪花,觀察雪融化的過程,並引導他思考諸如“雪是怎樣形成的”、“雪有哪些作用”之類的問題,等等。

切記,我們一定不要帶有功利心,非要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到某些知識,還是要以他自由地玩耍為主。我們在給孩子講解的過程中,不要強迫性地灌輸,即使他一時理解不了也沒有關係,等他慢慢長大之後自然就會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