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六回 《較量》(2 / 2)

在講完清軍的兩場大敗之後,銀幕上的畫轉為光複軍拍攝的紀錄片。熟悉的廣式圍村外,一夥英國士兵正一邊嘻笑著,一邊用手裏的步槍向村民射擊,就在村民無力抵抗,痛苦絕望之時,光複軍猶如神兵天降,用密集的彈雨給予了還擊。看到洋兵被打得抱頭鼠竄,觀眾時不時喊道,“打得好!”

“死這幫撲街仔!”

這就是光複軍與英國人暴發衝突的起因——安昌圍事件。英軍在遭受了沉重打擊之後選擇了投降,當英軍指揮官把指揮刀交到馬當歸手裏時,觀眾變得十分激動。看多了清軍的敗仗,哪怕中國人取得一個小小的勝利,也讓大家興奮不已。畫外音適時響起,“兩場戰爭的勝利讓侵略者日益驕橫,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為所欲為,而不擔心受到任何懲罰,因為他們有治外法權。但我們光複軍人已經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中國人民是不容欺辱的,任何傷害中國人的行為,必將付出血的代價!”

事態繼續發展,廣州派來了三艘軍艦組成的討伐隊。因為素材有限,銀幕上出現的隻有最後的圍困戰,看到英軍士兵成片的在機槍的掃射下倒下,一直隻看到中國人被屠殺的觀眾們終於可以一舒胸中的鬱悶。而光複軍以零傷亡的代價取得全勝,更是大漲中國人的誌氣。

為了應對英國人的反撲,光複軍開始厲兵秣馬,一個個本地的壯小夥剪掉辮子,換上迷彩軍服,在幸存者軍官的調教下進行軍事訓練。從最簡單的立正,到讓人眼花繚亂的各種戰術動作,從最開始的笨拙到後來的熟練,觀眾們能清晰的感受到士兵們的成長。偶爾在銀幕上看到熟悉的本家子弟,都會讓其親友鄰居欣喜不已。

溫馨的時光總是短暫的,戰爭的陰雲再次籠罩下來。銀幕上出現了英國人龐大的艦隊,讓觀眾們不禁心中一緊,畫外音也及時做出了說明,“中國人民一貫是愛好和平的,光複軍也無意擴大戰爭。但侵略成性的英國人無視我光複軍和平的善意,又從北方調來更大規模的軍隊,企圖用武力讓光複軍屈服……”大黃蜂的長距離航拍,清楚的展示了英國艦隊的全貌,也讓觀眾們為英國艦隊的規模深深震撼。敵人越強,就越能體現我軍的英勇頑強,這也是影片向觀眾傳達的信息。

最後的決戰時刻終於來到,完成集結的英軍率先向光複軍的陣地發起了進攻,早有準備的光複軍立刻給予迎頭痛擊。決死衝鋒的一幕再次出現,不過這次的主角變成了英軍。看到天竺兵被屠殺待盡,觀眾們感受到複仇般的快感。

英國人也不是沒牙的老虎,他們的殺手鐧也很快登場了,火光不時在陣地閃現,不時有戰士在火光中倒下,也讓觀眾明白了勝利總是伴隨著犧牲的道理。突然一發火箭彈在攝相機前方爆炸,掀起的泥土直接蓋住了鏡頭,這也是解森在戰場最危險的一次經曆。不過被扒出來後,他倒是毫發無傷,也由此得到了“小強森”的綽號。

硝煙漸漸散去,犧牲的士兵被排放在空地上,《與我同在》的樂曲把悲憤的氣氛渲染到極致。齊士瑪向後麵望去,許多觀眾,包括田舉人的眼角都閃現著淚花,人群裏隱隱有人在嗚咽。“這些年輕的戰士都是好樣的,他們是為了中國人不再受洋人的欺負而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我們不會讓他們的血白流,光複軍一定會把所有侵略者都從中國的土地上趕出去!”畫外音成功的調動了觀眾的情緒,“報仇!”

“殺光鬼佬!”的喊聲在人群中響起,而且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呐喊。

影片沒有讓觀眾失望,銀幕上,一門門大炮的炮口指向天空。幸存者們一眼認出,這是《大決戰·遼沈戰役》下部開始的鏡頭,解放軍在炮轟錦州前的準備,現在被解森無恥的挪用到這裏來了。中間穿插了光複軍的152神教的鏡頭,雖然穿幫鏡頭無數,但觀眾們是看不出來的。接著就是萬炮轟鳴,電影和大黃蜂航拍的鏡頭相結合,一場漂亮的攻堅戰拉開了序幕。英軍的炮台在火光中四分五裂,換來了觀眾的大聲喝彩。

光複軍渡過海峽,向英軍的老巢發起進攻。奔跑搖晃的鏡頭,再加上橫飛的子彈,爆炸的火光,倒伏的屍體,讓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也讓大家體會到戰鬥的激烈和殘酷。當五星紅旗在總督府升起時,當最後被包圍在海灘上的英軍放下武器時,大家才更能感受到勝利的來之不易。

一隊隊俘虜在剌刀的押送下走上渡船,銀幕上開始出現此次戰役的戰果,“此次戰役我軍斃傷俘敵共五千餘人,繳獲軍械輜重無算,同時收複香港全境。此次戰役的勝利沉重的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這場勝利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隻要在東方-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複返了。”在鏗鏘有力的畫外音中影片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