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廠的產品以美軍二戰中的製式MK2型手榴彈為藍本,鑄鐵外殼預製破片。也有人提出仿製當年日軍的92式手雷,壓發點火裝置結構更簡單,但遭到大多數人的反對。原因主要有三點:第一,壓簧式發火裝置安全性更高,沒鬆手之前甚至可以把插銷插回去;第二,壓簧式手榴彈使用更簡便,拔掉插銷後扔出去就行了,而鬼子的手雷拔了環以後還必須磕一下。如果光複軍使用這種炸彈,怕是會出現很多“郭大叔”那樣的人;第三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把手雷在鋼盔上敲一下再扔出去的動作看上去太傻了。
軍工廠才開張五天,就生產了三百枚手榴彈,複裝了近千發子彈,這個數字很是讓人興奮。趙夏年保證,如果增加人手,產能還能擴大。不過現在幸存者已經沒有空閑的人手,隻能寄希望於未來招收土著工人了。
除了這兩項工作,軍工廠另外不成立了幾個攻關小組,加緊了仿製霰彈槍和迫擊炮彈的工作。霰彈槍以警用的97式18。4毫米霰彈槍為藍本,已經出了十來件樣品。射擊方式為泵動式,全槍長670毫米,全槍重3。1千克,彈膛長76。2毫米,膛壓小於70Mpa,有效射程50米,容彈量5發,可以壓製這個時代的絕大部分單兵武器。經過試用,完全可以和原品相媲美,子彈的生產也沒有什麼技術難度,總裝備部已經正式定型為58式霰彈槍,並準備開始批量生產。相信過不了多久,光複軍所有部隊都能裝備上熱兵器。
迫擊炮彈的仿製就沒有那麼順利了,難度大大超過了仿製槍械。畢竟槍出了問題最多是打不響,如果炮彈出了問題,就可能傷到自己人。
總的來說,大家對總裝備部的工作成績都比較滿意,在如此簡陋的條件下,能取得這樣的成果,說明總裝備部上下都盡了最大的努力。當趙夏年結束了他的工作,報告全場響起熱烈的響聲。
接下來上台的是新當選的軍委副主席魏博之,他的報告內容部隊建設以及對接下來的戰事的準備情況。九龍和深圳灣的入口做為最有可能的主戰場,派駐的部隊實力最強,裝備最好,四門重炮也分別加強到這兩個地方。根據曆史資料和前麵幾次交手的情況來分析,這兩處要點即使麵對英法聯軍的全力進攻也能力保不失。開戰後,教導營也將被派去支援這兩個地方,更是加了雙保險。
參謀部也考慮到英軍可能在大梅沙登陸,以避開光複軍的預設陣地。不過發生這種情況的可能性很小,但參謀部也針對性的製定了預案。如果英軍主力在大梅沙登陸,八連就退往羅湖,同時裝甲部隊出動阻擊英軍,為大部隊移動爭取時間,最後集中優勢兵力將其包圍殲滅。以英軍行動的遲緩(相對於光複軍而言),光複軍通訊的便捷,這個戰術完全可以達成預期的效果。以上的作戰方案都是以把英軍陸軍部隊放上岸,再將其殲滅為主要戰術製定的,這也是因為光複軍沒有強大的海空軍,不然隻要有一艘護衛艦或都五六架強5,就能把英國艦隊消滅在海上,就算隻有幾艘上海級巡邏艇也能把英國人都送到海底喂魚。
接著,魏博之又介紹了各部隊在應對武器不能滿編的情況時,各自想出的辦法,並著重介紹了一營的大刀隊。
“一營的同誌在武器無法無法滿足需要的情況下,不等不靠,在營長張磐同誌的帶領下,開闊思路,自行解決了問題,也為其他部隊起到了很好的示範作用。在此,我號召全軍同誌向一營學習,積極開拓,努力創新,為光複軍的軍隊建設出謀劃策。並在此提請軍委會同意,把一營組織大刀隊的方式做為一項製度,在全軍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