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十天的磨合調整,光複軍各部隊完成了整編,並布署到位。各防禦要點的工事也大體完工,等待著實戰的檢驗。
七月七日,在主基地的一間專門騰空的大倉庫裏,召開了第一次軍委擴大會議。參加會議的有管委會全體委員,各部門負責人以及業務骨幹。軍隊方麵,已經組建完成了四總部成員,各部隊連以上軍官,海軍以及空軍的主要軍官。是的,空軍!物資搜集隊很早就找到了一架小型的雙座水上飛機,隻是沒有人會開。雙方合並之後,便有人填補了這項空白。與會者共二百多人,囊括了幸存者中各方麵的精英。
會議首先選舉了軍事工作委員會的執行委員。黃凡丁、魏博之眾望所歸的被選為了正、副主席,馬當歸、申行時、李向前、譚非、李尚龍等十一人當選為執行委員。因為現在以及以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都屬於戰爭時期,所以委員會的成員構成盡量多的向軍隊方麵傾斜。吳逸之沒能如願的當選,這讓他滿腹牢騷。
首先,魏博之作了近段時間軍隊建設的工作報告,讓與會對自己的武裝力量有了一個直觀的認識。目前的軍隊建設雖然還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大家都盡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相信有原時空這個巨大的物資倉庫做後盾,大家對打敗英國人充滿了信心。
之後,是各軍事單位接受谘詢的時間。第一個上台的是總裝備部的部長趙夏年,同時他也是剛組建的軍工廠的副廠長。現年三十八歲的他,原來是軍分區軍械修理所的技工,六級士官,現在也掛上了中校軍銜。
光複軍的軍工廠就是以軍械修理所為基礎成立的。車、鑽、刨、銑各種機床一應具全,可以維修各種輕武器。為了迎接接下來的大戰,軍工廠網羅了大批機械、化工、金屬加工方麵的人才,而很多沒有特長或特長暫時用不上的人也被收羅了進去。
軍工廠目前的主要工作是複裝子彈和生產手榴彈。大戰一起,這兩樣東西是需求量最大的一次性消耗品,所以軍工廠開足馬力在這兩項生產上。
軍工廠目前還不具備生產子彈的能力,不過子彈複裝卻不需要多高深的技術。其中無煙**的生產是最重要的部分,好在脫脂棉,各種酸等化工品在原時空是現成的,物資搜集隊也收集了很多回來,到現在還能保障生產的需要。複裝的子彈主要提供給土著士兵射擊訓練時使用,據廣大指戰員反映,這種子彈的質量還算讓人滿意,啞火率不到百分之三,比當年黃崖洞兵工廠的產品強多了。
生產子彈的能力也是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體現。傻大木和鄰居打了八年,又和米國打,子彈卻全部需要從外國進口,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劇。軍工廠現在雖然沒有生產子彈的專業設備,但其工藝要求幾個老軍工都是知道的,原材料也多有儲備,而且東莞也有很多從事模具生產的專業人士,生產出金屬定裝子彈是遲早的事。
軍工廠的另一項拳頭產品是完全自主生產的卵型手榴彈。幸存者目前裝備的,多是各處武裝部存在倉庫裏發黴的63式、67式、77式木柄手榴彈。當初管委會也是打算仿造這幾種手榴,畢竟工藝都是現成的,但趙夏年卻提出了異議。在原時空,二戰以後,大多數國家已經淘汰了木柄手榴彈,卵型手榴彈才是世界主流。木柄手榴彈和卵型手榴彈相比各有優勢,木柄投擲距離更遠,體積更大,威力更猛,但是不方便攜帶,設計理論也較落後。而卵型更易攜帶,安全性更高,設計符合現代戰爭要求,適於大規模快速生產。而在生產工藝上,因為多了一個木柄,就需要增加一個木工部門。還有木柄與金屬彈殼的楔合、密封等問題。而且拉發式點火裝置的生產工藝一點兒也不比壓發擊火裝置簡單。綜合以上的原因,卵型手榴彈成了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