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四回 大刀隊(1 / 3)

花了兩天時間,魏博之和馬當歸把各處防禦重點地區都視察了一遍。各級營連指揮官都提出了檢支不夠的問題,一些人也開動腦筋自己想辦法解決。駐守九龍地區的一營,在營長張磐的組織下,就成立了一支純冷兵器部隊。因為考慮到九龍可能成為接下來戰事的主戰場,一營的裝備是除教導營以外所有部隊中最好的。三分之二的步兵領到了步槍,步兵連下屬的機炮排也是齊裝滿員,營屬炮兵連共有六門67式82mm迫南炮和兩門55式120mm迫擊炮,如此強大的火力在三個步兵營是獨一份。

剩下的三分之一人步兵,張磐也給他們發放了威力強大的武器——大刀。張磐把每個連有武術功底的士兵單獨編成一個排,做為肉搏戰的主力——大刀隊,於是,這個在八十年後讓日寇聞風喪膽的部隊就提前誕生了。為了抓起所需要的一百多把大刀,張磐很是花了一番工夫,縣城的武庫裏倒是有一批,不過不僅是鐵家夥,還鏽跡斑斑,張磐直接扔給了保安大隊;在原時空找到一些開山刀、巴冷刀,不過都是街頭假藏民賣的樣子貨,他也看不上;最後還是在幾家陽江十八子的倉庫裏找到二百多把大刀,同時找到的還有一批日本刀、指揮刀、陌刀等刀具,極大的豐富了光複軍的兵器庫。這批大刀都是正宗的工具鋼產品,樣式為常見的厚背寬刃無鋒,一尺長的刀把可以用雙手握持,本來是刀具愛好者的收藏品,現在卻成了士兵們準備用來殺人的工具。

一百多號壯丁,精赤著上身,跟著營長一起操練刀術。張磐教授的刀術是原時空1925年,民間武術家馬鳳圖、馬英圖兩人將雙手刀法改編而成的“破鋒八刀”。這套刀法作為西北軍環首大刀的教材,以取代原來表演性較多的老刀套。先在張自忠將軍的教導團中加以試行,後來積極推廣到全軍。在長城抗戰和瀘溝橋抗戰中,二十九軍的大刀隊顯示了精湛的刀術。這套刀法以劈砍為主,“刀之利,利在砍”,另外還有撩、刺、截、攔、崩、斬、抹、帶、纏裹等刀法。這套刀法特點是:勇猛快速、氣勢逼人,剛勁有力,如猛虎一般。“其用法,唯以身法為要,遠跳超距,眼快手捷”,並要求進退閃轉和縱跳翻騰都要刀隨身換,身械協調一致。一百多把雪亮的大刀寒光閃閃,刀柄環上的紅綢上下翻飛,士兵口中喊殺聲響徹雲霄,看上去殺氣騰騰。

站在操場邊看了好一陣的馬當歸評論道:“聲勢、精神都挺不錯,很象那麼回事,就是不知道上了戰場能不能管用?”

“我覺得大刀隊應該是在陣地阻擊戰和追擊戰中使用,如果用來進攻隻能增加傷亡。”魏博之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不過我們現在都是紙上談兵,隻有經過實戰檢驗才能知道效果。”

這時場上的操練告一段落,一個個累得氣喘如牛的士兵們蜂擁到水桶邊,那裏有清涼解渴的綠豆湯提供給他們。張磐向幾名排長交代了幾句,便向馬、魏二人走來。張磐原來在幸存者中就以身體健壯著稱,這一個月的恢複性訓練,讓他的體格比“大災變”暴發前更強了。新理的鍋蓋頭,棱角分明的肌肉仿佛蘊含著無窮的力量,右手倒提著大刀,讓他看起來匪氣十足。隔著還有七八米,馬當歸就伸出了手,“把的家夥給我看一下!”

張磐也不哆嗦,快走兩步,把刀捧到馬當歸麵前。馬當歸伸手抓住刀柄,想把大刀拿到麵前仔細觀看,誰知估計錯誤,大刀的重量超過了他的想象,差點兒脫手掉在地上。好在他眼明手快,用左手抓住刀背,才沒有在眾人麵前出醜。把刀捧到眼前,隻覺一股寒氣迎麵撲來,馬當歸不由自主的打了一個噴涕。仔細看去,雪亮的刀身上有一圈圈如祥雲一樣的花紋,用手掂了掂,他向張磐問道:“怕有三四十斤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