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支不夠的問題,一直在困擾著管委會的幾位當家人。在考量了戰爭強度、槍械保養、士兵素質等多方麵的情況之後,管委會做出了隻給土著士兵裝備栓動步槍的決定。按照原來的曆史,最早整裝子彈普魯士軍隊使用的紙殼子彈。1835年,普魯士的德雷澤發明了一種全新的後裝擊發步槍和定裝槍彈。這種槍彈用紙筒作彈殼,將彈丸,發射藥和底火集於一身。裝填時用槍機從後麵把搶彈推入藥窒,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擊針刺進紙殼,撞擊底火。引燃火藥,射出彈丸。這使整個裝填和發射過程大大簡化,提高射速4~5倍,而射手能以任何一種姿勢或在運動中重新裝填槍彈。德雷澤式步槍顯示出巨大的優性,普魯士政府馬上收買了這一發明,並秘而不宣和秘密生產。直到1848年才為世人所知,各國隨即相仿製,德雷澤式步槍很快就獨占鼇頭。由於紙殼槍彈的裝藥易受潮,發射後又有殘紙片遺留在槍膛內,所以很快又被金屬彈殼取代了。1851年,美國的毛爾斯試製成功了金屬殼槍彈,但美國當局遲遲沒有采用,直到l86l年的南北戰爭中美田才開始使用。金屬殼槍彈成功地解決了火藥的可靠密閉,使槍彈能長期儲存,還顯著地提高了槍的射速。金屬殼定裝槍彈導致了自動武器時代的到來。
1867年德國毛瑟兩兄弟——威廉·毛瑟與保羅·毛瑟設計了一種旋轉式閉鎖槍機的後裝單發步槍,這種步槍於1871年被采用成為標準的製式步槍。並命名為1871式步槍,這是曆史上第一種毛瑟步槍。大多數的旋轉後拉式槍機都是根據毛瑟兄弟所設計的原理來設計的。這也是最早的栓動步槍。就算蝴蝶效應的影響,光複軍在步槍技術上至少還能領先十年,所以現階段隻給土著士兵裝備栓動步槍完全可以保持在火力上的優勢。
其次,半自動步槍和自動步槍消耗子彈的速度也是栓動步槍比不上的。可以想象,把半自動步槍交到這些新兵手裏,上了戰場一緊張,眨眼的工夫就能把子彈打光。為了減少子彈的消耗,甚至有人提出給新兵裝備“彈倉隔斷器”這麼奇芭的東西。
再者,半自動步槍的結構也比栓動步槍複雜,這也就增加了槍械維護保養的難度。以這些十九世紀農民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管委會還怕把半自動步槍交到他們手裏,過幾天就變成廢鐵了。在原來的時空,蘇聯紅軍是最早裝備半自動步槍的軍隊,最早提交蘇聯軍隊服役的是SVT-38半自動步槍。“38”表示該槍在1938年定型,在改進了一些缺點後,於1939年10月正式開始批量生產。1940年4月停產,準備生產該槍的改進型SVT-40半自動步槍。有報道說SVT-38共生產了約15萬支,但由於量產時間隻持續了6個月。所以比較接近現實的說法是不足10萬支。後來大多數SVT-38在戰鬥中丟失、損壞或被送回工廠重新改裝成SVT-40。後來蘇聯軍隊發現SVT-40需要的維護過高,而廣大沒文化的紅軍士兵都抱怨維護過於複雜,造成很多人的步槍使用壽命縮短,所以於1942年決定重新裝備莫辛納幹步槍。管委會有蘇聯紅軍這個前車之鑒,也就不會去走它的老路了。
最後還有一個大家都沒有說出來的原因,就是管委會並不完全信任這些土著士兵。這些人參軍並不是因為愛國、信仰之類的原因,一部分人是因為派差不得不來,另一部分人是打得當兵吃糧的主意,想混個出人頭地的也大有人在。除了與英國人結下死仇的羅家,其他人都不可能跟著光複軍一條路走到底。順利的時候還好,一旦出現波折,逃跑都是輕的,嘩變也不是沒有可能。這種情況下,相對先進的武器就更不能交到他們手裏去了。如果真的出現最壞的情況,裝備自動武器的教導營也能很快把變亂鎮壓下去。
因此,再考慮到子彈的通用性,裝備給新兵部隊的製式步槍隻能是53式步槍。這又引出了另一個問題——槍支不夠。
經過這大半年的搜集,光複軍已經找七百多支53式步槍。而現在滿員的三個步兵營加一個連的海軍陸戰隊,共需要步槍一千三百多支,這就存在著巨大的缺額。以肖篤良的步兵連為例,一個步兵排有四個十人的步兵班,加上參謀軍士和傳令兵,共需要四十二支步槍。三個步兵排加上連部,共需要步槍一百三十支。而實際上管委會隻下發了八十支步槍,這還是看在五連防禦的位置比較重要,才能領到超過半數的槍支。而守衛一些次要地區的連隊,如守羅湖的九連,就隻領到六十五支步槍。好在機炮排的兩挺馬克沁機槍和兩門迫擊炮都配齊了,不然肖篤良還真沒信心守住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