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社會文化裏,很多家長扮演著傳統強勢者的角色。在他們眼裏,孩子是自己的,想怎麼批評就怎麼批評,即使批評錯了,也沒有必要向孩子道歉。或者想向孩子道歉,但是礙於麵子,怕有損自己的權威,幹脆不了了之。其實父母批評孩子失當,事後說聲“對不起”絲毫不會影響父母的形象,反而會贏得孩子的尊重。因為勇於向孩子道歉,是為人父母愛、責任心的體現,更是孩子孩子健康成長的需要。
——一位曾經不懂得向孩子道歉的父親
卡耐基曾經說過:“如果你是對的,就要試著溫和地、技巧地讓對方同意你;如果你錯了,就要迅速而熱誠地承認。這要比為自己爭辯有效和有趣得多。”這句話強調了在人際交往中道歉的重要性。以前我也知道這句話,但是我認為它在家庭教育中並不適用。
我認為孩子做錯了,應該向父母道歉,可是父母做錯了,絕對不能向孩子道歉,因為那樣會使父母的威信掃地,以後還怎麼教育孩子呢?現在想想這些看似很有“長遠眼光”的自我辯護,實則荒謬至極,因為發生在我和孩子之間的一件事情讓我幡然醒悟了。
一個周六,我和幾個牌友玩了幾局,結果手氣不佳,輸了錢。回到家裏,我看見兒子和幾個同學在談論一部電視劇的情節,個個眉飛色舞。我原以為他們聚在一起會談論功課,沒想到盡說些沒用的,心裏一急,就當眾訓斥了兒子一頓。兒子的同學見我不高興,就一個個走了。
等同學們走後,我看到兒子哭喪著臉,有些心疼,就平靜地對他說:“以後把同學帶回家,最好不要說與功課無關的事,好了,不要難過了,做作業去吧!”
誰知我話音一落,兒子就哭了起來:“你怎麼可以當著我同學的麵罵我呢?我明天到學校他們會怎麼說我?我還有臉麵去學校嗎?”
我一聽,馬上火了,說:“你說什麼?爸爸教訓兒子有什麼錯?我跟你一般大時,你爺爺還經常用棍子打我呢?我罵你幾句都不行,你還是我的兒子嗎?”
兒子止住了哭,回答道:“我沒說你不能罵我,我是說你不應該當著同學的麵罵我,你必須向我道歉,保證以後不再這樣了。”
我笑了笑,懶得理睬兒子,忙自己的事去了。
星期一早上,我看到兒子沒有按時起床,剛想罵他幾句,但一想到前天的不愉快,就收住了口。我走到他的房間,第一眼看到了桌上放著一篇《不服》的作文,文中寫道:“……我和同學們寫完了作業,談論一下電視劇,有什麼不對呢?老爸為什麼不分青紅皂白地罵我?為什麼要當著同學的麵罵我?同學們一定會認為我老爸素質低,我真替他感到難過,可他還說爺爺曾經還打他。都什麼年代了……我非常不服,如果老爸不向我道歉,我就不去上學,堅決不能妥協。”
看完後,我一下子清醒了,我意識到自己為了圖一時之快,錯誤地批評了孩子,沒想到兒子竟如此看重。忽然間,我感覺自己是錯了,於是把兒子從被窩裏扶起來,鄭重地向他認了錯、道了歉。見老爸認錯了,兒子的心情好多了,一下自己從床上爬起來,去上學了……
這件事讓我認識到,在一個家庭內,家長要想樹立威信,並非要求我們一貫正確,而是實事求是、嚴於律己,進而取信於孩子的結果。父母犯了錯誤或者誤解、冤枉了孩子,應該及時向孩子承認錯誤,道歉以求得原諒。這樣做其實不僅不會有損於家長的威信和尊嚴,反而會讓孩子學會做人的準則。隻有當孩子由衷地感到父母言行一致時,才會對父母產生崇敬與欽佩之情,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才會真正有效果、起作用。
在錯誤批評孩子之後,事情並沒有完結,父母不能當作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忽視那個受了委屈的孩子。如果想做好批評的“善後工作”,不至於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就有必要勇敢地向孩子道歉。因為這對孩子的成長與發展有很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