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有利於和諧親子關係。
在發展心理學看來,3歲之前的孩子在社會性發展方麵,主要任務是維持和諧的親子關係。3歲之後,6歲之前,孩子會將注意力轉移到自我意識的發展上;6歲以上的孩子,會有強烈的自尊意識。因此,如果父母批評孩子的方式不對,或者錯誤地批評了孩子,孩子會受到很大的傷害,這時候不妨主動與孩子交流,請求孩子的諒解。這樣有利於孩子理解自己與他人的關係,促進他們自我意識的發展。
其次,有利於孩子自主人格的發展。
一般來說,人格可以理解為個性。社會心理學家埃裏克森認為,出生12-18個月的孩子麵臨的主要人格發展危機是信任與不信任、自主與羞愧,1-3歲的孩子主要麵臨的主要人格發展危機是懷疑、3-6歲的孩子麵臨的主要人格是自動自發與退縮內疚。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有危機卻沒得到圓滿的解決,就會妨礙孩子人格的健康發展。比如,容易導致孩子形成多疑、被動、自卑、逃避等不良人格特質。因此,父母應該重視孩子的早期經驗,做錯事後要及時誠懇地道歉,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尊重,體驗到父母的信任,這對孩子自主人格的發展是有利的。
生活中,有的父母也懂得向孩子道歉,可是他們內心還有家長主義思想在作怪,因此道歉顯得不夠誠意,草草對孩子說聲“對不起”,卻不管有沒有獲得孩子的原諒。其實,這樣的道歉沒有多大意義,孩子知道父母不是誠心的,或者說父母的態度讓孩子難以接受,孩子受傷的心靈並不能得到較好的安撫。那麼父母該怎樣向孩子道歉呢?
一些研究人的焦慮情緒的心理學家表示,道歉是有訣竅的。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道歉最好在失言或失誤l0分鍾之後進行,但最長不宜超過兩天時間。這就啟示我們做父母的,父母向孩子道歉還需講究技巧:
(1)道歉態度要真誠
向孩子道歉時,父母應該心平氣和態,度要真誠,不要嬉皮笑臉。向孩子道歉要中肯,要就事論事,實事求是。既不能為了取悅於孩子,故意誇大自己的過錯,也不應輕描淡寫,草草了事,讓孩子以為父母是在敷衍了事。
(2)道歉內容要明確
向孩子道歉時,父母一定要說明自己哪件是做錯了、說錯了哪些話,同時還要告訴孩子為什麼要向他道歉。否則,容易把年幼的孩子搞糊塗,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向孩子道歉時,要做到主旨明確,不要閃爍其詞。否則,會讓孩子感覺父母的道歉不是出於真心,讓孩子懷疑你的誠意。
(3)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恰當的道歉方法
如果孩子年齡較小,父母給孩子道歉時就沒必要講太多道理,隻要用一些行動,例如手勢、表情、做法等,就能讓孩子明白父母的歉意。如果孩子較大,爸爸向他們道歉時,應該講明犯錯的原因,以及犯錯後的心理感受,讓孩子知道父母因為錯誤批評了他感到難過,這樣便於孩子原諒父母。
教子鏈接:
麵對孩子,父母要相信“身教的力量”,因為孩子是很善於模仿學習的。父母的道歉能給孩子提供模仿學習的機會,使孩子知道每個人做錯事後都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責任心。所以,無論是何種原因,父母錯怪或冤枉了孩子,都應該向孩子真誠道歉。這會加深父母對孩子的信任,能使孩子對父母的教育心悅誠服,還能使孩子的自尊得到維護,使孩子學會尊重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