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起床後不疊被子時,父母可以不批評孩子:“不疊被子不是好孩子,好孩子應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被子自己疊。”而是問孩子:“起床後被子一直這麼攤著,你準備什麼時候疊呢?”讓孩子去想一想,去看一看。
當孩子不講衛生,從不打掃客廳時,父母可以不批評孩子:“你很少拖地板的,要勤快一點,主動做事,才是好孩子。”而是與孩子商量:“媽媽今天很累,你今天拖一下地板也體驗體驗做家務的辛苦,怎麼樣?”讓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孩子才會愉快地答應你的要求。
當孩子讀書的時候懶懶散散、無精打采時,父母可以不批評孩子:“讀書時要打起精神,要大聲一點。”而是問孩子:“其實集中精力地大聲朗讀不光別人聽了舒服,自己也會覺得有精神,對嗎?”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不對。
當孩子回家抱怨老師這不是、那不是時,父母可以不批評孩子:“背後說老師的壞話,是壞孩子。”而是問孩子:“孩子,總說老師的不是,是好的行為嗎?”或者問孩子:“你說,什麼樣的老師你們才滿意呢?”再或者說:“對老師的不滿當麵講不好吧?”
當孩子做一件事半途而廢時,父母可以不批評孩子:“做事不能半途而廢,要堅持到底。”而是問孩子:“你覺得一件事不做完是好習慣嗎?”孩子很容易明白父母在批評他。
當孩子不願意寫作文,還要求你幫他寫時,你可以問他:“你覺得爸爸(媽媽)替你寫作文合適嗎?”或者說:“作文得靠自己寫,爸爸(媽媽)可以幫你改,怎麼樣?”
當孩子遇到難題不願意思考,還要求你把答案告訴他時,你不妨對孩子說:“答案爸爸知道,但是不能直接告訴你,你再思考兩分鍾,好不好?”
當孩子動手打人時,你可以問孩子:“你覺得你先動手打人對嗎?”或者說:“你是懂事的孩子,你做小朋友的好榜樣行嗎?”
教子鏈接: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當別人指出我們身上的毛病時,即使他說的是正確的,我們還是有些不高興。隻不過礙於麵子,表麵上承認罷了。同樣的毛病,如果是自己意識到的,自己會立即去改正。因此,當孩子犯錯時,我們不妨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一下他的感受,語氣直截了當地指出,不妨借用提問引導孩子去反思,使孩子認識到自己的不對,從而自覺地去改正。
關鍵詞:愛撫 道歉 鼓勵 重複犯錯 督促
很多時候,批評會給孩子造成或大或小的“傷害”,因此孩子需要事後安撫。若誤解了孩子,理應道歉;若孩子情緒低落,應予以鼓勵。同時要關注孩子的改錯進程,及時給予指導和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