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風險投資在財政科技投入模式中創新應用研究(1 / 3)

風險投資在財政科技投入模式中創新應用研究

案例研究

作者:池昭梅 黃思婷

【摘 要】 廣西現階段財政科技投入存在著持續增長但總額偏少、各地財政科技投入不平衡、財政科技投入尚未形成穩定的增長機製等問題,要提高財政科技投入效率,必須要改變這種以政府撥款為主要模式的財政科技投入機製,走科技和金融結合的改革創新之路。在財政科技投入模式中引入風險投資的做法,為提高財政科技投入效率提供了很好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 風險投資; 財政科技投入模式; 科技型企業

近年來,廣西著力實施創新計劃,科技創新成果要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需要大量金融資本的投入。廣西現階段財政科技投入存在著持續增長但總額仍然偏少、各市財政科技投入不平衡、財政科技投入尚未形成穩定的增長機製等問題,這種以政府撥款為主的財政科技投入模式已經製約了廣西科技事業的發展,因而必須走科技和金融結合的改革創新之路。風險投資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需求與科技產業高投入、高風險、高收益的特點相得益彰,這就使得風險投資成了科技與金融結合的助推器,為提高財政科技投入效率提供了很好的路徑選擇。

一、在財政科技投入模式中引入風險投資的必要性

(一)推動科技和金融的緊密結合,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

廣西作為後發展地區,工業基礎薄弱,主要以製糖、金屬冶煉、機械、建材、醫藥、食品等產業為主,而這些產業大部分采用粗放型的生產方式,高能耗,低產值。廣西要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之路,就必須改變現有的發展模式,充分利用新科技、新發明。但發展科技型企業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並有可持續的融資渠道,才能實現技術創新和由此帶來的產品開發、推廣,形成新的增長點,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科技型中小企業規模較小、管理機製不完善等特點,注定了僅靠傳統的政府撥款、銀行貸款等融資方式較難滿足其資金需求。發展風險投資是將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有效手段,風險投資作為第三方媒介,與政府機構進行全麵合作,將提高科技型中小企業的投(融)資能力,有力保證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二)順應市場需求,解決科技型企業資金缺乏難題

從市場需求角度來講,目前,廣西共有4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以下簡稱高新區),其中,桂林、南寧2個高新區為國家級高新區,柳州、北海2個高新區為省(自治區)級高新區。截至2010年底,廣西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已達288家,廣西逐步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機電一體化、有色金屬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而這些產業中絕大部分企業缺乏項目資金。據統計,資金缺口達100萬的企業占95%以上,資金缺口500萬以上的企業達75%。由此可見,廣西高科技企業大量的資金需求為風險投資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發展空間。

從市場主體角度來講,廣西目前隻有兩家投資基金公司,分別為廣西海東科技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和廣西西江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這相對於目前全國擁有300多家投資公司,個別發達省市擁有四五十家投資公司的水平來說,廣西的創業風險投資機構發展嚴重滯後,甚至滯後於貴州等西部省市。風險投資主體相對較少,對於廣西高科技中小企業大量的資金需求,投資公司所能提供的資金嚴重不足。

(三)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資體係,優化科技財政作用

目前,廣西的科技型中小企業主要以銀行貸款或政府財政投入方式來解決企業融資問題。對於銀行貸款方式,由於廣西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係建設發展緩慢,高新技術產業普遍缺乏可抵押物,銀行貸款對高新技術產業的支持並不充分,導致廣西科技型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融資幾率小、難度大、獲資少。而政府財政科技投入作為一種補充方式,投入的數量極其有限。因此,政府必須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資體係,充分發揮科技財政的作用。政府在進一步完善財政科技投入持續穩定增長機製、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快速增長的同時,要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模式,積極拓寬融資渠道,把風險投資與政府財政科技投入緊密結合起來,帶動全社會增加對科技的投入,大幅提高科技投入總量,從而強化財政手段對實體經濟的宏觀調控性。

二、基於風險投資的財政科技投入模式運行機製

本文認為,基於風險投資的財政科技投入模式為起始於融資階段,結束於退出階段的“投入—退出—再投入”的循環模式。

(一)財政科技投入在融資階段的運行

風險投資的資金主要來源於政府的財政投入,根據風險投資資金的投入行政級別不同,財政投入有省級、市級、縣級之分。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財政科技投入的主觀能動性,堅持資金多元化原則,吸收來自個人、商業銀行、企業、其他投資機構等社會資金。

(二)財政科技投入在投資階段的運行

在此階段,風險投資的主要程序有項目篩選、調查、評估、談判、條款設計、投資結構安排等,目的在於使風險投資資金能更好地投向那些具有巨大增長潛力的高科技型中小企業。而要實現這些目標,首要任務是建立和完善財政科技投入風險投資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