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增值表的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模式研究(1 / 2)

基於增值表的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模式研究

中小企業

作者:劉靜

【摘 要】 中小企業是我國社會經濟中最為活躍的細胞,是增加就業、技術創新和促進增長的重要組成。在社會經濟快速轉型,綠色環保日益得到重視的當代,中小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狀況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文章對中小企業的利益關聯者、獲利能力等特點進行了分析,對增值表報告模式的作用和優勢進行了比較研究,認為采用增值表報告模式能夠加強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真實性、可靠性和準確性。

【關鍵詞】 中小企業; 社會責任報告; 增值表模式

截至2010年,全國注冊登記的中小企業占國內企業比重逾90%,在增加就業、促進技術創新和經濟增長等方麵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與此同時,中小企業在發展中暴露出的社會責任缺失等情況也較為突出,影響到社會對中小企業的正確評價和其正常有序地發展。選擇並建立起真實、準確反映中小企業運行特點的社會責任報告模式,不僅有利於從信息披露角度遏製當前企業社會責任下滑的趨勢,也有助於提高我國中小企業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自覺履行社會義務的相關能力。

一、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基本特點

(一)反映政府、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關注

在知識經濟時代,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繼人才、技術、資金和管理後企業擁有的更為獨特的競爭力和優勢。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是利益相關者組成的“契約聯合”,諸如利潤、負債、發展前景等影響企業長期發展的資訊是利益相關者關注的重點。相比較於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利益相關者較為集中,債權結構、管理層級和公共管理相對簡單。一般而言,政府、債權人、債務人、管理者和員工等是中小企業較為集中的利益相關者。中小企業的發展需要必要的資本支持,所有者和債權人是資金提供的主要來源;管理者和企業員工等各司其職,為企業經營規劃和特定顧客群提供優質的服務;政府提供公共服務和管理等。在保障必要獲利能力的基礎上,企業才能履行好其應盡的社會責任,進而做好社會責任的信息披露和報告工作。

滿足特定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關注,是做好中小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前提。囿於能力的限製,中小企業在社會責任報告內容的披露上,應當將保障員工作為首要的社會責任和披露內容。一方麵,中小企業是社會吸納員工的重要場所,是緩解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的支撐力量;另一方麵,中小企業員工處於相對流動性快的境況,安置中小企業員工並維護好其合法權益是整個社會在轉型期較為艱巨的任務。

此外,中小企業的債權人和債務人主體相對集中,其對企業經營和發展的狀況關注度更高。但對於政府、社會組織等利益相關人而言,由於中小企業數量眾多,政府監管和社會組織的管理相對薄弱,其受關注的程度較上市公司偏低。加強對中小企業在環境保護、消除汙染、道德經營等方麵社會責任的關注和信息披露,既是體現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參與者的作用、體現其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麵所做成績的需要,也是打破社會對中小企業存在的缺乏社會回報責任的偏見,為中小企業參與社會經濟活動和企業長遠發展贏得社會認可的需要。

(二)關注對企業獲利能力的評價

企業最主要的社會責任在於經營獲利。這不僅是企業存在的主要理由,也是企業賴以履行社會責任的物質基礎。中小企業的優勢在於專屬經營,集中於相對較窄的經營領域,在這些領域中小企業能夠發揮經營的特長,是技術與管理創新的領跑者。與此同時,由於中小企業擁有的資源有限,經營風險偏高,社會影響力較小,構成社會對其獲利能力的關注。因此,相對於資產雄厚的上市公司,是否有必要的獲利能力更是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前提和基礎。隻有當企業認識到積極履行社會責任能夠帶來相應的社會回報,增強企業獲利能力時,企業才有持續的動力去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尹軍通過對浙江省50家中小企業的實證研究,發現中小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程度與經營績效成正比,經濟因素是促使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動因。

(三)注重中小企業社會責任披露的國際接軌

全球經濟一體化已使我國部分中小企業成為跨國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的組成,雖然細小但不可缺失。長期以來,由於忽視對自身社會責任的培養,我國中小企業依賴廉價勞動力、低資源價格和退稅補貼,忽視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等存在較多的問題,使國際市場對中國產品的質量和信譽一直存有疑問,也導致我國中小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不少中小企業因不符合要求而被取消了供應商資格。中小企業要在國際規則、慣例的指導下贏得全球競爭,立足在國際市場發展,要注重其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國際標準。目前,一些非政府組織開始建立統一的社會責任報告模式,有代表性的模式大體有四種:一是美國全球報告倡議提出的GRL報告框架;二是美國社會責任國際公布的企業社會責任SA8000;三是英國社會和倫理責任協會製定的AA1000;四是英國標準協會等聯合製定的可持續管理整合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