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低碳視角下的中國碳金融研究綜述(3 / 3)

(二)加強宣傳推廣

韓琳慧(2010)建議為了提高我國對CDM的利用效率,也為今後承擔溫室氣體減排義務奠定基礎,應大力加強CDM宣傳,強化CDM人才培訓,使企業充分認識並積極參與CDM項目開發,了解CDM項目的運行機製,通過技術改造實現節能減排所帶來的豐厚回報。同時,CDM項目業主和項目開發商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以及行業的不同特點來製定計劃,走出國門,參與國際間的項目合作,最終在實現國家環境保護目標的基礎上,使企業利益最大化。

(三)培養中介市場

劉楊(2011)對碳金融服務中介組織的功能和作用進行研究後提出,碳金融中介組織對我國實現在碳定價、碳標準、碳技術以及碳貨幣等高端領域掌握話語權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應以銀行、證券、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為核心,以法律機構、碳資產管理公司、評級公司、項目擔保機構等中介為重要的橋梁,將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構建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碳金融服務中介組織。根據我國在碳交易市場中的特點,建議以我國商業銀行為主體,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的碳金融體係,以多元化的手段為CDM項目提供中介服務。

(四)推動政策研究

中國碳金融的發展離不開學者對碳金融政策的不斷研究與探索,伴隨著我國低碳經濟的迅速發展,低碳經濟政策研究必須不斷深入和係統化。薛睿(2011)通過對低碳經濟背景下中國碳金融發展分析提出,低碳經濟政策按照內容可劃分為財政政策、金融市場政策和產業政策。完善的政策體係不但需要單個政策靈活有效,還需要三種政策協調配合、有機結合,為碳金融市場發揮最大效力。低碳政策的研究不但為我國當前發展低碳經濟提供了政策依據,同時也為我國低碳經濟長期發展提供製度基礎和保障,為中國實現向低碳經濟轉型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撐。

(五)構建激勵機製

裴輝儒等(2011)全麵分析了碳金融激勵機製在我國的進展後提出,中國作為提供CDM項目全球最多的發展中國家,隻能通過CDM項目參與國際碳市場交易,因此,必須以CDM項目作為本國開展碳金融業務的主要方向,從製度的製定、市場搭建、資金支持與風險控製等方麵開發相應的激勵機製。並進一步提出對現有碳金融激勵機製的改進意見:一是完善碳金融激勵製度;二是積極培育碳金融市場體係;三是完善金融服務支撐體係;四是建立碳金融風險預警機製。

四、研究綜合評述

綜合以上研究情況,針對目前學者對碳金融相關問題的研究發現,研究領域從文章數量上看,除從其他角度分析外,主要集中於現狀和問題研究;其次是對策研究,研究層次僅停留在對碳金融現狀的分析和查找問題的階段,對中國碳金融問題對策的提出研究尚淺,還未進入到更加係統、廣泛、深入的研究階段。此項研究填補了研究中國碳金融市場問題的空白,也為後來學者進一步研究中國碳金融市場問題奠定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 陳露,張貽軍.發展碳金融市場 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J].科學發展,2009(10):58-65.

[2] 成萬牘.我國發展“碳金融”正當其時[J].中國科技投資,2008(7):68-70.

[3] 王元龍,田野.碳金融的發展與商業銀行的應對[J].中國科技投資,2009(7):56-58.

[4] 梁慶軍. 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現狀評析[J].商業文化,2010(8):130-131.

[5] 袁豔平,蒲麗娟.商業銀行介入碳金融業務的風險及其控製研究[J].商業研究,2012(1):134-138.

[6] 藍虹.論碳基金的發展和風險控製[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3):42-47.

[7] 盛小嬌,楊肅昌.我國碳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經濟縱橫,2011(11):89-92.

[8] 吳玉宇.我國碳金融發展及碳金融機製創新策略[J].上海金融,2009(10):26-29.

[9] 楊誌.碳金融:中國重構世界金融體係新契機[N] .證券日報,2009-12-02.

[10] 張茉楠.碳金融能否成為全球貨幣金融新體係的起點[J].中國經貿,2009(12):62-63.

[11] 曾剛,萬誌宏.國際碳交易市場:機製、現狀與前景[J].中國金融,2009(24):48-50.

[12] 賈瑩.我國商業銀行低碳金融業務發展策略研究[D].河北大學,2011.

[13] 張野.我國碳金融發展現狀及前景淺析[J].經濟師,2012(1):27-28.

[14] 苗繪,李海申.我國碳金融市場發展現狀、問題及對策[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1(6):56-77.

[15] 王文樂.構建我國碳金融製度的路徑思考[J].企業經濟,2010(11):170-173.

[16] 韓琳慧.我國碳金融市場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0.

[17] 薛睿.中國低碳經濟發展的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1.

[18] 裴輝儒,郭劍雄.中國低碳化背景下的碳金融激勵機製[J].思想戰線,2011(5):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