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著名小吃蟹黃湯包,皮薄、湯多、餡飽、味鮮,可與天津狗不理包子相媲美。
另外,鎮江還有路邊攤上最常見的鎮江小吃醬油麵,醬油麵上放點肉絲。
東鄉羊肉
重陽過後,走在鎮江的大街小巷上,便很容易聞到陣陣撲鼻的濃香,熟悉的人都知道,這是東鄉羊肉的味道。在每年的秋冬季節,吃羊肉、喝羊湯是鎮江人的一大美食時尚,星級飯店、路邊小攤紛紛推出自己的東鄉羊宴:紅燒的羊肉,清炒的羊雜,泡著京江臍的羊湯……吸引來無數食客大開“羊”葷。
東鄉羊肉是鎮江的特色風味,盛產於鎮江市丹徒區的大路鎮、姚橋鎮以及大港一帶。這一帶地處鎮江市的東部,是為“東鄉”。烹製東鄉羊肉最富盛名的是現已劃歸姚橋鎮的儒裏,這個原名朱家圩的小集鎮,傳說是由乾隆皇帝禦賜方有現名的,而乾隆賜名的因緣,正是起於東鄉羊肉。
如今,經營東鄉羊肉規模最大的當數鎮江市區的儒裏飯店。據該店的老板王嘉先生介紹,傳統意義上的東鄉羊肉是紅燒羊肉,其肉質細嫩,肥而不膩,可以養胃補虛。東鄉羊肉從選料到烹製直至加工羊肉的火(豆稈燒的文火),都十分有講究。因為主料選用的是當年的本地山羊,而這些山羊又是吃田邊、堤岸、山丘上的青草長大,所以東鄉羊肉又堪稱“綠色食品”。
鍋蓋麵
說鎮江的“土特產”就不能不談到鎮江的鍋蓋麵。眾所周知,鎮江有“三怪”,所謂“香醋擺不壞,肴肉不當菜,麵鍋裏麵煮鍋蓋”。
鎮江鍋蓋麵又稱夥麵,在鎮江家喻戶曉,於全國恐怕也是鼎鼎有名。其做法並不複雜:將麵粉揉好後擀成薄片,再用刀細切,與鍋蓋一起下鍋煮熟,撈起放入調好佐料的碗裏即可。鍋蓋麵的特點是軟硬恰當,麵的柔韌性好,老少鹹宜。然而正是這種並不複雜的煮麵方法,被譽為是鎮江人在飲食技藝上的一項創舉。
關於鍋蓋麵的來曆,民間有很多種說法。有乾隆下江南的典故,張嫂子鍋蓋麵店的故事,有夫妻合夥造夥麵的傳說……這裏記敘了另一種說法:有一對姐弟,相依為命。弟弟有病,口味不佳,姐姐天天下麵給他吃,可弟弟總是說麵條下硬了。於是,姐姐想辦法擀細麵條,將麵團放在案板上,用一個竹杠,人坐在上麵壓著麵團跳,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將麵團壓得薄薄的,然後削成細細的麵條。
姐姐將麵條放進鍋裏,又想加點青蒜,手忙腳亂之際,將旁邊湯罐上的小鍋蓋放進了大鍋。沒想到,這樣的麵條卻讓弟弟吃得又多又香。原來,用小鍋蓋四周透氣,這樣下出的麵不容易爛,有筋道,味道更佳。從此,鎮江的鍋蓋麵名聲大振,大街小巷裏出現了很多做鍋蓋麵的夥麵店。
鍋蓋麵在鎮江市場不可謂不大,全市“正宗”與“不正宗”大小麵店不知有多少,幾乎家家終日顧客盈門。但是,鍋蓋麵征戰其他城市的飲食市場,卻鮮有獲得巨大成功的。有關專家認為,除了各地人的口味有差異之外,鍋蓋麵的生產標準缺失,也是一大原因。
鴨血粉絲湯
說鴨血粉絲湯係鎮江的一種風味小吃,恐怕無人懷疑;但把鴨血粉絲湯定為鎮江的“土特產”,或許會引起爭論。近些年來,有關鴨血粉絲湯的“原創”是鎮江人還是南京人的爭論,在網上和民間風生水起、甚囂塵上。說鴨血粉絲湯“是南京的”,其所持論據是“金陵鴨血粉絲湯”名聲顯赫,已遠遠衝出了南京市場;說鴨血粉絲湯“是鎮江的”,其論據則是,大凡吃過兩地鴨血粉絲湯的人都會覺得,“金陵鴨血粉絲湯”的味道,比“鎮江的”差遠了。
“原創”是誰,這裏姑且不論,有一點卻毋庸置疑:鎮江鴨血粉絲湯的市場現狀絕對堪稱風靡,其“粉絲”囊括了男女老少所有人群。在鎮江,一年四季無論你是過大街還是穿小巷,都能遇到鴨血粉絲店,這些鴨血粉絲店有些是有門麵的,有些就是一小攤兒,而相同的則是都能生意火爆,香味四溢。在這些鴨血粉絲店中,妯娌鴨血粉絲店、母女鴨血粉絲、麻老太鴨血粉絲稱得上是個中翹楚。
鎮江的鴨血粉絲湯也有開到其他城市的。筆者的一位朋友在泰州市區曾看到不止一家鎮江鴨血粉絲店,嚐過之後還真是鎮江風味。上前一打聽,有些是鎮江人開的,有的就是當地人經營,不過無論如何,“鎮江鴨血粉絲”從產品到品牌,都算是走出了鎮江。
鎮江鴨血粉絲湯的粉絲潤滑,鴨血鮮嫩,口味既鮮且香,8元一碗可謂價廉物美,廣受人民群眾的喜愛。鴨血粉絲湯製作也十分簡單方便,隻需將粉絲盛在小竹簍中,放入煮沸的鴨血湯中燙熟後,將粉絲和鴨血湯倒入碗中,再放入鴨腸、鴨肝、蔥花、香菜和調味料等即可。
丹陽封缸酒
在鎮江的土特產中,丹陽封缸酒素以“味輕花上露,色似洞中春”名聞遐邇。
封缸酒的釀製工藝極為精湛,係以糯米為原料,用麥曲作糖化發酵劑。當醪糖分達高峰時,兌入50度以上小曲米酒,立即密封缸口,養醅一定時間後抽60%的清液壓榨,再按比例勾配定量灌壇,嚴密封口貯存2—3年即成。釀造成酒後色澤棕紅,醇香馥鬱,酒味鮮甜,酒為14度以上,為黃酒中上品。1984年,丹陽封缸酒榮獲國家銀質獎,在全國甜型黃酒中評比名列第一。
與大多數土特產一樣,丹陽封缸酒的起源也與許多傳說逸聞緊密相連。相傳在三國時期,張飛帶兵途經鎮江府,差人去酒店沽酒。誰知家家酒店隻賣菜不賣酒,差人心中疑惑,便問店主到何處買酒。店主笑道:“街上有一口井,井內美酒泉湧,客人要喝,盡管自取,不用分文。”差役回報張飛,張飛連呼“怪哉,怪哉”,說罷直奔酒井,揭開井蓋,果真酒香撲鼻,名不虛傳,把個嗜酒如命的張飛饞得口水直滴,遂令部下舉杯痛飲。
這時,關羽兵至,見張飛部下一個個喝得酩酊大醉,語無倫次,責備張飛不該置軍紀於不顧。同時,也怪店主不該如此犒軍。店主說出酒井有美酒。關羽將信將疑,親去酒井察看。誰知剛一揭開井蓋,酒氣直衝上來,關羽自此成了紅臉。關羽尋思,如軍士都到此狂飲,豈非誤了軍情?於是便舉起青龍偃月刀,把酒井劈開,酒如泉湧,滿街淌滿了酒,此街至今仍叫酒海街。酒井裏淌出的酒,順著運河流到丹陽,丹陽家家戶戶用缸把酒封存起來,逢年過節,婚嫁吉日,或生孩子喝“三朝酒”時,便拿出酒來招待親友,這便成了今天的丹陽封缸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