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五節徐達之死(2 / 2)

一般認為明朝第一功臣徐達死於朱元璋所賜蒸鵝,通過曆史考證,加以中醫理論分析,認為食鵝致死說缺乏可靠的文獻依據和充分的曆史理由。從《明史》的記載與中醫學理論分析來看,晚年的徐達患背疽是有據可循的,在此基礎上,由於時政的恐怖氣氛所造成的巨大的情誌內傷可能是其病情加重,最終死亡的重要因素。

徐達墓位於中國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太平門外板倉街192號,為明*國功臣之首、中山王徐達的墓葬。徐達逝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賜葬鍾山(即紫金山)之陰。徐達墓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3日與明孝陵一起成為世界文化遺產,2006年5月與其他明初功臣墓一並與明孝陵合並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達墓,位於南京太平門外板倉村。現為世界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達墓風光

徐達墓坐北朝南,麵對鍾山,墓園規製宏偉。入口處立“明中山王神道”牌坊,此牌坊係1984年南京市文物事業管理委員會按原來的形製複製的。神道長約300米,牌坊後為神道石刻。現尚存神道碑1塊,石馬、石羊、石虎、武士、文臣各1對。“禦製中山王神道碑”是明代功臣墓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塊。碑通高8.95米、寬2.2米、厚0.70米,該碑分為三部分:上為浮雕雲龍文碑額,正中刻篆體“禦製中山王神道碑”字;中為碑身,刻有朱元璋親自撰寫的碑文,共28行,2000餘字,記載了徐達一生的功績,文中標有句逗,這在古碑中極為罕見;下為龜趺碑座。神道的終點是墓塚,為徐達夫婦合葬墓,下用塊石壘砌,上為封土。墓塚前有其後人所立石碑,上刻“明魏國公追封中山王諡武寧、夫人謝氏之墓”。

徐達墓

在徐達墓的東西兩側原為徐達家族墓葬。

1965年至1983年,為配合當時南京天文儀器廠基本建設,南京市博物館先後對徐達家族墓進行了發掘清理,共清理墓葬11座。其中徐達第三子、長孫、五世孫墓出土有墓誌,同時出土了大量珍貴隨葬品,為研究明朝的文化提供了寶貴實物資料。

2011年4月,南京林業大學南大山工地內發現徐達第六代孫、錦衣衛指揮僉事徐君敘的夫婦合葬墓,出土眾多精美文物,引起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