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鍾離縣為中立縣,同時在濠鳳陽古城
州西南鳳凰山南麓建中都。洪武三年因縣城北臨淮河,將中立縣改為臨淮縣,這是臨淮地名之始。洪武六年臨濠府改為中立府,洪武七年中立府改名鳳陽府,府治遷往新城(即今府城),同時割臨淮縣的太平、清洛、廣德、永豐4鄉設鳳陽縣,洪武十九年將虹縣(今五河、泗縣一帶)南8都並入鳳陽縣。據《明一統誌》記載,鳳陽因在鳳凰山之陽,故名。自洪武七年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今鳳陽縣境內為鳳陽府治和鳳陽、臨淮二縣地。鳳陽府,明初直屬中書省,永樂元年(1403年)改屬南直隸。
清順治二年(1645年)鳳陽府改屬江南省,康熙元年(1663年)改屬安徽省。乾隆十九年(1754年)將臨淮縣並入鳳陽縣。乾隆二十年,鳳陽縣屬安徽省皖北道(治府城)鳳陽府。
辛亥革命後,取消府的建製,鳳陽縣直屬安徽省。民國3年(1914年)設淮泗道(治府城)。民國21年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簡稱專區,鳳陽縣屬第四專區。民國27年2月,府城被日軍占領,漢奸倪道烺在蚌埠組織“安徽省維新政府”,鳳陽縣直屬偽省府管轄,偽鳳陽縣政府設在蚌埠。民國29年“安徽省維新政府”改為“安徽省政府”後,設8個行政督察區,鳳陽縣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抗戰時期,府城、臨淮關等城鎮雖被日軍占領,但在廣大的農村和山區,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先後建立了定鳳懷縣、鳳定嘉縣、盱鳳嘉縣抗日民主政府,領導人民進行抗日鬥爭。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占據府城、臨淮關等城鎮,並向淮南津浦路西解放區發動進攻。民國35年8月,定鳳懷縣黨政機關,除留少數武裝工作人員堅持遊擊戰爭外,全部北撤,定鳳懷、鳳定嘉、盱鳳嘉等縣政府先後撤銷。民國36年元旦,蚌埠正式設市,從此蚌埠從鳳陽分離出去,府城鎮再次作為鳳陽縣城(民國27年2月至民國36年元旦鳳陽縣城為蚌埠鎮,即今蚌埠市蚌山區)。
民國37年,定鳳懷縣政府重新成立,民國38年1月16日,鳳陽解放,2月,定鳳懷縣政府撤銷,鳳陽縣人民政府成立,鳳陽縣屬江淮第四專員公署,4月改屬定遠專區,7月改屬滁縣專區。1956年,宿縣、滁縣兩專區合並成蚌埠專區,鳳陽縣屬蚌埠專區。1961年,蚌埠專區分為滁縣、宿縣兩專區,鳳陽縣屬滁縣專區。[4]
1992年底,滁州市(地級)成立,鳳陽縣改屬安徽省滁州市。
資源編輯土地資源
鳳陽地形北低南高,自北向南呈三級階梯逐級抬升,海拔12-340米,總傾斜度1/600。地貌為北部平原、中部*丘陵、南部淺山三種類型。據1984年土壤普查資料:土地總麵積292.43萬畝。其中:耕地157.5萬畝,宜林丘陵崗地58.4萬畝其中林地27.4萬畝、草地18.3萬畝,水域24.03萬畝,城鄉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9.9萬畝,未利用待進一步開發土地12.8萬畝。[3]
水資源
鳳陽年均降水量在840-920毫米之間。年內分布:3-5月占21%;6-8月占52%;9-11月占17%;12月和1、2月占10%。
境內有淮河、濠河、小溪河、板橋河、窯河、天河等8條河流,總長325.3公裏,年均過境水量264.78億立方米,其中淮河262億立方米。流域總麵積1749平方公裏。
鳳陽縣有鹿塘、官溝、鳳陽山、燃燈寺四座中型水庫和花園湖、月明湖、方丘湖、老塘湖四麵湖泊,總庫容2.65億立方米;小型水庫134座和塘壩總庫容6491立方米;建有固定機電排灌站155處,裝機129台套、2.75萬千瓦,基本形成了引、蓄、提、防、排相結合的水利格局。
較好的水資源和水利設施,不僅使農業生產旱澇保收麵積占耕地65%以上,而且促進了水產業發展。鳳陽每年各種水產品產量達3萬噸以上,尤其是花園湖螃蟹個大味美,暢銷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江浙以及港澳地區。[3]
礦藏資源
鳳陽礦產資源豐富,境內已探明的有石灰石、石英石、大理石、蛭石、石棉、白雲石、金、銀、銅、鐵、錳、鉬、鋅等礦種達26種,其中石灰石、石英石遠景儲量分別為100億噸和50億噸,儲量、品位均居華東地區之首。鳳陽縣從事“兩石”開采、加工、經營的企業300多家,年產各種型號石英砂500萬噸、水泥30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