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二節徐達出生地(1 / 2)

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鳳陽縣隸屬滁州市,地處淮河中遊南岸,北緯32°37′-33°03′、東經117°19′-117°57′之間。北瀕淮河與蚌埠市淮上區、五河縣相望,東、南部與明光市、定遠縣毗連,西部和西北部與淮南市大通區、蚌埠市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接壤。

鳳陽縣東西長74.64千米,南北寬49.6千米,總麵積1949.5平方千米,總人口為74.9萬(2009年底),縣人民政府駐府城鎮西華路人民廣場。全縣轄14個鎮、1個鄉。安徽省曆史文化名城。

鳳陽有中國花鼓之鄉、中國帝王之鄉、中國改革之鄉、中國曲藝之鄉、中國石英之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等美譽。

地理環境編輯位置

鳳陽縣位於安徽省東北部,淮河中下遊南岸,北隔淮河與蚌埠市淮上區、五河縣相望,東、南與明光市、定遠縣毗連,西部和西北部與淮南市大通區、蚌埠市龍子湖區、蚌山區、禹會區接壤。

地形

鳳陽縣地形南高北低,南部為山區,中部為傾降平緩的崗丘,北部為沿淮衝積平原。海拔一般為15-17米。境內最大湖泊是花園湖,正常水位下湖麵約30平方千米。最高山峰為狼窩山,海拔340.3米。淮河流經縣境北部52.5千米,其它主要河流有小溪河、板橋河、濠河、天河、窯河,均由南向北注入淮河。[2]

氣候

境內處於中國東部濕潤季風區內,淮河以南屬北亞熱帶,淮河以北屬於暖溫帶,這樣兩種氣候之間除地理位置上有一河之隔外,並無截然不同的界線。處在北亞熱帶向暖溫帶漸變的過渡帶內,在氣候上就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點,其表現為終年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熱同季,幹冷同期,無霜期較長,但雨量季節分配不均且略顯不足。年平均氣溫14.9℃,年降雨量904.4毫米,年蒸發量1609.7毫米。

曆史沿革編輯鳳陽古為淮夷之地,春秋時,在今臨淮鎮附近建鍾離子國,並築禪窟寺

鍾離城。周景王七年(公元前538年),楚攻占鍾離城,鍾離屬楚。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鍾離城又被吳王僚奪去。越王勾踐滅吳後,鍾離城屬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2年)楚滅越,鍾離城又屬楚。秦統一中國後,鍾離城屬九江郡。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滅楚,正式設立鍾離縣(治臨淮關)。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改九江郡為淮南國,鍾離縣為淮南國的領地。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平定吳楚7國之亂,殺淮南王劉安,改淮南國為九江郡,鍾離縣仍屬其管轄。王莽奪取西漢政權後,改九江郡為延平郡,將鍾離縣改為蠶富縣。東漢建武元年(25年)改稱鍾離侯國,後又稱鍾離縣,仍屬九江郡。

三國時,鍾離縣屬魏。西晉時,屬淮南郡。東晉建武元年(317年)分九江郡(治今壽縣)設鍾離郡(治臨淮關)。義熙元年(405年),鍾離郡改屬徐州(治臨淮關)。劉宋泰始七年(471年),鍾離郡屬南兗州。元徽元年(473年),屬北徐州(治臨淮關)。梁太清三年(549年)正月,入東魏,改北徐州為楚州(治臨淮關),鍾離郡屬之。東魏武定八年(550年)五月,地入北齊,改楚州為西楚州(治臨淮關),鍾離郡屬西楚州。北齊武平四年九月壬申,入陳朝,改西楚州為北徐州(治臨淮關),鍾離郡屬北徐州。陳太建十一年(579年),地入北周,複改北徐州為西楚州。宣政元年(578年)六月,改西楚州為豪州(治臨淮關),鍾離郡先後屬西楚州、豪州。隋開皇三年(583年),廢鍾離郡。

隋大業三年,改豪州為鍾離郡。隋末,為杜伏威的屬地,改鍾離郡為豪州。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杜伏威降唐後,鍾離縣屬淮南道豪州。天寶臥牛湖

元年(742年)改豪州為鍾離郡,乾元元年(758年),又改名豪州。唐元和三年(808年)改豪河為濠河,改豪州為濠州。

北宋時,鍾離縣初隸淮南路,後屬淮南西路濠州。南宋時由於金兵常南下在濠州一帶騷擾,開禧二年(1206年)曾一度把州治遷往定遠。

元朝時,鍾離縣隸河南行中書省安豐路濠州安撫司。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為臨濠府(治臨淮關),二十八年複為濠州。至正十二年二月(1352年)郭子興領導農民軍占領濠州,至正十三年又被張士誠奪去。至正二十六年朱元璋打敗張士誠,濠州又為朱元璋所有。次年,朱元璋改濠州為臨濠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