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節徐達簡介(1 / 3)

徐達(1332~1385),明朝開國軍事統帥。字天德。漢族,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

初朱元璋為郭子興部將,往歸之。從南略定遠,取和州。渡江拔攻城取拔寨,皆為軍鋒之冠,後為大將,統兵征戰。吳元年,為左相國,拜大將軍。洪武初累官中書右丞相,封魏國公,追封中山王。

徐達有4子3女。徐達死後,長子徐輝祖繼承爵位,受封魏國公。幼子徐增壽在明成祖朱棣起兵南下時給他通風報信,死在建文帝的劍下,後被明成祖追封為定國公。一門二公,有明一代隻有徐達一家。徐達的三個女兒都嫁給了朱元璋的兒子,長女嫁於燕王朱棣,次女嫁於代王朱桂,三女嫁於安王朱楹。燕王朱棣奪權稱帝後,徐妃被冊立為皇後,徐家之恩隆更是非同一般。徐達有孫9人,其中四子徐增壽的兒子徐茂先,娶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的長女蘭陽郡主為妻。大概與周王的封地在開封有關,徐茂先在開封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府第,人稱“徐府”。

徐家三世皆為王爵,徐府自然十分豪華。據資料記載,當年的徐府金丁朱戶,大門兩旁掛著“春王正朔頒千載,開國元勳第一家”的對聯,門楣上懸著“大功坊”的匾額,氣度非凡。

人物生平

早年事跡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人。農家出身。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參加朱元璋起義軍,與常遇春同稱才勇。十五年,隨朱元璋渡長江,克采石,下集慶(今南京)。十七年,率兵東進,屢敗吳王張士誠軍。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大敗陳友諒。二十七年九月,攻陷平江(今蘇州)滅吳,俘張士誠及其將士二十五萬,還師後封信國公。同年十月,以征虜大將軍率軍北伐元軍,先取山東,旋揮師河南,乘勝攻克元大都(今北京),改名北平。迫元順帝北走大漠,元亡。

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為防備退居漠北的元殘餘勢力卷土重來,加強戰守,興修長城。徐達主持重修京北鎖鑰居庸關,以防蒙古騎兵突襲。三年,率兵出潼關,趨定西(今屬甘肅),進剿元將擴廓貼木兒,經激戰大敗元軍,擒郯王、濟王以下文武官員一千八百餘人,士兵八萬六千餘人。論功升中書省右丞相參理國事,晉封魏國公。

總領軍事

洪武四年(1371年),徐達赴北平等地練兵,築城,備邊,總領北方軍事。元殘餘勢力經過幾年休養生息,國力又漸恢複,不斷出兵南犯。五年(1372年)徐達奉命兵出雁門關,進軍漠北。徐達遣都督藍玉為先鋒,擊敗元兵於土剌河(今蒙古國境內),後因輕敵冒進,遭元軍伏擊,大敗,死傷逾萬,被迫退到燕山以南。六年,徐達複率諸將北伐,敗元軍於答剌海(今內蒙達來諾爾湖)。還軍後,戍守永平一帶。十一年,領兵在古北口築關設防,使其成為拱衛北平的重要屏障。十四年(1381年),“發燕山等衛屯兵萬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嶺等三十二關”。“創建山海關,內設山海衛,領十千戶所,屬北平都指揮使司”。

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徐達病卒於應天(今南京),年五十四,追封中山王。徐達一生驍勇有謀,善治軍,戰績及築邊功勳永遠彪炳史冊。徐達為什麼“修永平、界嶺三十二關”?為什麼在山海關“建關設衛”?又為什麼徐達廟(顯功廟)建在山海關?

這要從曆史*及地理環境說起。洪武元年九月,平灤府歸明。四年三月,改平灤府為永平府。因頻經兵燹,永平府境內人口稀少。四年,徐達在北平操練兵馬。三月上奏皇帝製可,命都指揮使潘敬等遷徙“山後(指燕山和軍都山以北)六州”沿邊之民入北平州縣屯戍,計戶萬七千二百七十四,口九萬三千八百七十八。六月,又“徙北平山後之民三萬五千八百戶,一十九萬七千二十七人,散處衛所。籍為軍者給以糧,籍為民者給田以耕”(《盧龍塞略》卷五)。這就是明代第一次大移民,多安置在永平一帶州縣。移民們來到燕山以南的平原曠野,需要高山險隘或邊牆做屏障,才能避免蒙古騎兵的騷擾。

洪武六年十二月,盤踞在東北的蒙古兵進犯燕山以南的撫寧縣,大肆剽掠,明遷撫寧縣城到洋河西(今名舊縣)。蒙古兵犯瑞州(今遼寧綏中前衛鎮),明撤消瑞州治,將瑞州百姓遷到灤州。這樣,永平府東部的廣闊地區沒有關隘,便於蒙古兵長驅直入。因之,在遼西走廊西端駐紮重兵是形勢使然。那時,角山以南至海有回族騎兵營寨。山海關清真寺建於洪武十三年,就是駐紮回族騎兵所建。民間有“先有清真寺,後有山海關”的說法,即源於此。

遼西走廊麵海倚山,自古以來就是從中原到東北的交通要道。本來,遼西走廊西端是有軍事要塞的,那就是隋唐時期的渝關。“樅金伐鼓下渝關,旌旗逶迤碣石間”(唐高適《燕歌行》)描繪的就是渝關附近的戰爭畫麵。渝關即今山海關西古城村(見拙作《渝關考辨》,載《遼海文物學刊》1998年二期)。五代梁貞明三年(917年),契丹攻陷渝關,為了向中原進軍方便,就毀關夷險,還將這一帶劃入契丹根據地中京道管轄,設遷州(今山海關),潤州(今海港區海陽鎮),從東方遷來渤海國遺民。在中京道與南京道搭界的榆河(今戴河)畔,新設了榆關驛(今撫寧榆關鎮)。它既是馬驛,又是稽查行旅,收過境貨稅的關,但有關無隘沒有軍事價值。後來,金、元兩代統治者都是進軍中原的民族,無需在遼西走廊西端設險。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元平章(輔佐丞相處理軍政大事的高官)完者不花與乃兒不花率數千蒙古兵“入桃林口,寇永平,掠民資畜”。明指揮劉廣戰死。千戶王輅分兵在遷民鎮(即遼遷州、金元降為鎮)、界嶺口設下埋伏,堵截蒙古兵的歸路。明軍又從燕河營出兵夾擊。元兵退走,到遷民鎮,進入明軍的埋伏圈,平章完者不花被俘,乃兒不花逃遁。這次大捷,引起大將軍徐達對遷民鎮戰略地位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