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怎樣學習比學習什麼更重要(6)(2 / 3)

查漏補缺也是許多優秀學子取勝的秘訣。清華大學學子陸喜認為高三時“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自覺地複習,不可盲從。每個人都有優勢科目、劣勢科目;各科之中又有學得好的部分,也有學得不好的部分,因此一定要結合自己的實際,充分發揮自主性,哪兒薄弱就加強哪兒”。北京大學學子魯偉在談到高三的學習方法時說:“在複習中我重點解決以下三個問題:①彌補弱科,爭取全麵發展;②熱真、紮實,對基礎知識一絲不苟;③注重錯題病例,正確對待已做過的題目。我的語文、英語一開始較差,所以平時我有意識地在時間分配上有所側重……”2013年湖南高考理科狀元、長沙市雅禮中學學生李卓然在談到自己取得高分的訣竅時說:“將知識的漏洞逐個過一遍”,“多做一些易錯題,專攻薄弱環節”。

查漏補缺的內容和過程,簡單來講就是三大過程:“查”的過程;弄清楚“漏”和“缺”究竟是什麼的過程;“補”的過程。這其中雖然存在一定的先後順序,但實際運行中會出現往返交錯、來回顛倒、同時開展等種種情形。三大過程的“靶心”非常明確和集中,就是不斷發現、清除自己知識、能力中的錯誤和薄弱環節。

如何“查”,基本途徑就是去認真分析自己的考試試卷、作業本、練習冊,從中查找自己的問題與錯誤。簡單地說,就是從自己作業和考試中的“紅叉叉”中尋找。但中學生一般很難揮動好對自己的“解剖之刀”,查找自己的問題和錯誤不免膚淺和偏頗,這時就要請教老師和同學。家長自然也應該幫助孩子一起分析查找。問題的查找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需要長時間地、反反複複地查找。

“漏”和“缺”是查找的必然結果。千萬不要小看這些“漏”和“缺”,它們可是孩子學習進步的重要源泉。優秀的學生甚至會有發現錯誤的興奮。清華學子夏靜在回憶高三的學習中說:“一發現被遺漏的知識點,我就瘋狂地做筆記,記得越多,就越興奮。我感覺自己正一點點補回我腦袋裏的空白,由此我愛上了充實的快樂。”錯誤其實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卡爾·波普爾在其名著《曆史主義貧困論》中說得好:“如果(並且隻有是)我們準備從錯誤中學習的話,我們就會取得進步;要認識自己的錯誤,要批判地利用它們而不是教條式地堅持它們。錯誤也是必要的……而且還要自覺地尋求錯誤。”

“漏”和“缺”可以是科目,也可以是科目的某個方麵;可以是某個原理、公式,也可以是某一個人名或某一個數字。需要指出的是,“漏”和“缺”應該不僅僅是上述列舉的知識點,還包括學習能力,譬如思維速度慢、學習不細心、英語聽力差、語文寫作能力弱等。還要說明的是,孩子學習中的“漏”和“缺”是動態變化的,今天是的,通過“彌補”明天就不一定是;今天不是的,明天也不一定不是(盡管這種情形比較少,但是由於遺忘等原因,還是可能出現)。因此在查漏補缺的過程中一方麵要合理安排精力,對於已經確認消滅的錯誤就不要過多糾纏;另一方麵整個過程要不斷循環往複。

“漏”和“缺”查找出來後,要認真細心對待,可以在試卷、作業本、練習冊、書本等上麵做特殊記號(譬如畫紅筆),也可以登錄上自己的“錯題本”。尤其是後者,是許多優秀學生取得高分的“殺手鐧”。2003年內蒙古高考理科狀元辛旺有三條學習秘訣,其中一條就是“自備‘錯題本’,幾乎每科他都有‘錯題本’,將平時出錯的題記在本上,仔細研究弄通,防止以後再犯類似的錯誤。”2009年湖南高考高分考生徐金燁的學習方法就有“多回爐錯解題,讓自己不犯同樣的錯誤”。2010年湖南高考高分考生殷榕認為登錄並研究“錯題集”是效率最高、最行之有效的複習方法,“我每次把錯的地方都記錄下來,可以避免再犯相同的錯誤;此外考前翻書已經不太可能,這時候看錯題集是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