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漏”和“缺”的過程首先要統籌規劃,周密計劃。在基本跟著老師開展複習的前提下,安排出專門的時間。每天可安排2小時左右,每周可安排半天左右。“補”的方式當然應該根據問題和錯誤的情況“對症下藥”,可以是做題,也可以是背記;可以是研究題目,也可以是翻閱資料;可以是知識訓練,也可以是能力訓練。隨著彌“補”的深入,要及時調整原來標錯的記號,減少“錯題本”上題目的數量,使“錯題本”越變越薄,提高在高三最後衝刺階段的時間利用效率。
關於錯誤和薄弱環節對於學習的作用,很早我就有深刻認識。還在我中師畢業後參加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時,我就善於在書本上做各種記號,以標明自己在不同階段在課程學習方麵的問題和盲點,後期的複習基本上就隻圍繞這些記號展開。這種方法使我很快就學完並通過了大學課程考試。2003年為了給當時讀高二的侄兒提供學習方法與建議,我廣泛收集當年全國各地的高考狀元的學習經驗,從中就發現許多狀元都有自己的“錯題本”。之後每年在報上閱讀高考高分考生的經驗,也有同樣的發現。這使我更進一步堅定了關於錯誤對於學習作用的看法。
向兒女傳遞自己的人生經驗和正確認識,既是做家長的義務,也是做家長的智慧。當女兒進入初中,達到可以自主學習的年齡,我就開始勸導她要看到學習中錯誤的作用,要緊緊抓住自己學習中的薄弱環節。有一次我還將她一段時間內考試試卷錯題部分進行複印,然後再裁剪出來進行粘貼,成為一個小“錯題本”,供她學習研究。當女兒進入高中,我繼續不厭其煩地跟她強化這種意識。在喊口號強化相關意念的教育方式中,標語裏就有“抓住重點、薄弱環節,勇克難關”這麼一句;在每周的總結項目裏,也有抓弱點、使用“錯題本”等內容。
在她高二、高三時,我強調得更多。我曾跟她寫過這樣的紙條:“當前高考需要的是各科成績全麵平衡發展,齊頭並進,而不是某個方麵,某個領域的超常規拔尖。因此尤其需要對薄弱的科目、薄弱環節花費更多更大的精力,切切不能偏科。要科學合理分配時間,不能平均使力,更不能補強忽弱。”“計劃……是根據自己的薄弱環節而開展的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行動。”在高考前三四個月,我更是悟出:查漏補缺是整個高三學習的核心。於是跟她寫了這樣的紙條:“尋找薄弱環節,製訂計劃去逐步消滅薄弱環節——或許是你們這時候最重要的事情。薄弱環節除了知識點(屬於記憶環節),還包括快速思維能力、寫作等能力。”“時刻去發現薄弱、研究(梳理)薄弱、消滅薄弱(含知識和能力方麵),經常翻看以前的試卷、作業本、書本、參考書(因為薄弱環節在其中)”、“查漏補缺是整個高三學習的核心舉止。”為了避免“囉嗦教育”的邊際效用遞減,我還到學校找女兒佩服的老師幫忙強化這個意念。
多年的風削刀銼般的教育引導,使女兒逐漸走上了查漏補缺的學習之路,盡管她常常在大量的作業與查漏補缺的自主學習之間矛盾著。數學學習情況的改變是她查漏補缺成果的最好例證。高一、高二時女兒的數學相對較弱,一般在班級前十名左右,通過一年左右的努力,高考時竟然考出了全省第五名的好成績。
查漏補缺的學習戰略讓她獲得了學習的突破。可見,良好學習方法的作用是巨大的。就像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央在多年的“大鍋飯”集體經濟之後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從而大大改變了農村經濟一樣——同樣的一塊土地、同樣的一撥人,不同的體製和方法,產出了不一樣的莊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