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學習是高效學習的一個途徑。腦科學研究表明,如果人長時間開展一項活動,腦神經就會容易出現疲勞,而此時如果轉換為另一項活動,腦神經又可能興奮起來。不少聰明的孩子在學習中善於將不同科目交叉安排,做了一段時間以邏輯思維為主的數學題後,休息一會又開始背記、誦讀包含著形象思維的語文、地理等科目,他們從來不會把一個晚上都用來學習某一門功課。曆史上一些學識淵博的大師,都是交叉學習的典範。18世紀“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狄德羅主要鑽研哲學,但他又研究語言學、數學,口袋裏還經常裝有荷馬、維吉爾等人的文學作品。馬克思在英國博物館圖書閱覽室讀書時,主要研讀哲學、政治史、經濟史、外交史,但他又時時通過閱讀數學、自然科學、文學等學科來調劑自己。
多感官感受學習法是教育學家、心理學家提出的高效學習方法。英國教育心理學家托尼·斯托克威爾在《快速學習的理論和實踐》中說:“要想快速有效地學習任何東西,你必須看它、聽它和感覺它。”《學習的革命》中寫道:“盡量運用不止一個感官進行學習。如果你在學習一門外語,盡量勾勒你學習內容的場景,盡量通過其他感官牢記信息。”“用圖像和聲音強化學習”,“用你所有的‘智力’和感覺——通過音樂、節奏、韻律、圖畫、情感和動作使你學得更快。”我本人也曾嚐試運用過這種學習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學習效果。譬如為了掌握apple蘋果這個單詞,可以用手在紙上寫單詞的拚寫組成,嘴巴念單詞的讀音,同時心裏想象各種顏色的蘋果,就能有助於提高記憶效果。多感官感受學習法也是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瑪利亞·蒙特梭利創立的教學法的重要內容,目前在世界上的許多中小學和成人學校被廣泛采用。家長們也可以像魯迅所說的采取“拿來主義”建議給孩子使用。
在整個學習活動中,記憶占據著十分重要的部分。我國著名數學家蘇步青說過:“各個學科都需要記憶,即使數理化也需要大量的記憶,很多知識的掌握最終都或多或少需要記憶。”如果我們不斷改進和優化記憶的方式方法,提高了記憶的效果,學習效率的提高自然會水到渠成。
不過,記憶之術,浩如煙海,普通人無法全麵掌握,中小學生也沒有必要全部知曉。這裏擇其部分予以陳述,家長及其孩子們可以結合個人實際嚐試和運用。而感興趣者可以找來專門書籍進行研讀。
科學家研究表明,人腦的情感中心,很緊密地與人們的長期記憶存儲係統相連。如果一項內容包含有高度的情感,人們都會容易記住。因此,要善於將記憶的內容與自己比較強烈的情感和情感體驗聯係起來,這樣更容易將這些內容放入記憶的抽屜。譬如我為了記住古希臘民主製度的開始年份,即梭倫改革的起始之年——公元前594年中的“594”,我就是這樣記憶的:我(喝)酒死——因為我非常害怕喝酒,喝一點酒就很難受。這樣就將記憶內容通過諧音與個人痛苦感受相聯了。
英國作家、教育心理學家托尼·布讚在《完善記憶力》中說:“如果你想記住什麼,你要做的就是將它與已知或已記住的東西聯係起來。”這種方法其實已經被老師們采用。譬如農村啟蒙老師為了讓剛入學的孩子記住數字“2”,就要孩子們跟農村常見的家禽“鵝”聯係起來,因為不管是讀音,還是形狀,“2”、“鵝”都很相近。
調動多感官參與記憶,也是教育專家們共同的觀點。《學習的革命》中說:“如果你用圖像和聲音來強化信息,你會學得更好。”“盡量運用不止一個感官進行學習。”我們大家都也這樣的體驗,跟著KTv學唱歌,一般都會比較快,因為此時已經將人的視覺、聽覺以及動作感受都調動起來了。
讓音樂參與記憶的過程也是一些專家的觀點。著名的保加利亞心理學家、教育家喬治·羅紮諾夫說音樂有三個作用,一是幫助人放鬆,二是激活右腦接收新信息,三是幫助將信息移入長期記憶庫中。他在暗示學習法中將巴洛克音樂帶入教學之中幫助吸收、消化、記憶與運用知識,並獲得了驚人的效率和成果。教育心理學家懷勒·韋伯和道格拉斯·韋伯在他們很受歡迎的著作《伴隨著音樂的快速學習——培訓手冊》中說:“音樂是通向記憶係統的‘高速公路’。”現實中有些學生在自己將要疲勞的時候,適當播放一些輕音樂,的確可以振奮自己,提高記憶效率。但是根據我的認識和經驗,如果把握不當,也會讓人走神和耽誤時間。是否運用以及運用的程度要視個人情況而定。